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聚焦2025年省两会

【聚焦全省两会】集体提案快报|关于加快原子级制造科技创新 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提案

2025-01-20 11:30:11  来源:

1月1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农工党四川省委会聚焦中共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四川社会发展大局,精心选题、扎实调研,会议期间提交了12篇集体提案,涉及医药卫生、能源安全、心理服务、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加快原子级制造科技创新 培育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提案

原子级制造是在原子尺度上进行加工,形成具有原子级特定结构特征的器件产品,是制造业的未来方向,能够突破传统制造业瓶颈,大幅提升生产制造的精度、效率和产品性能,是半导体、航空航天、核能工程、超精密仪器和量子科技等国家战略发展领域竞争制胜的支撑技术。我省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方面产业基础较好,有望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原子级制造特色研究中心、加强国际国内科研合作,在新材料和纳米医药技术等应用方向上实现突破,从而推动原子级制造产业链完善,助力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原子级制造技术的突破依赖于对材料、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我省在原子级制造的基础研究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创新体系。省内现有的研发力量多集中于传统领域,缺乏面向原子级制造的专项研究计划和资金支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水平相对较低。

二是高端设备和关键材料依赖进口。原子级制造对精密设备和先进材料的依赖性极高,而当前我省在高端制造装备和关键材料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依赖进口,导致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制约了相关技术的全面推广和产业化进程。

三是高层次人才匮乏,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我省目前在原子级制造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尚显不足。尽管近年通过政策引导和高校扩展吸引了一部分高端科研人才,但总体上我省的科研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信息领域,具备原子级制造相关经验的人才仍存在着较大空缺。此外,省内科研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机制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尚未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二、有关建议

(一)加强战略擘画,抢抓发展先机。积极对接工信部支持原子级制造有关政策,借鉴江苏等地经验,研究制定我省原子级制造专项规划,从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产业培育等方面统筹谋划。重点依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优势产业基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

(二)加大科研投入,构建技术体系。设立原子级制造专项发展基金,谋划一批重点科研项目,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依托省内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优势高校,建设省级乃至国家级原子级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集中攻克原子级制造过程中涉及的高精度设备、先进材料和微纳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

(三)推进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原子级制造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产业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本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应用导向的技术攻关。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利用原子级制造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性能提升,推动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四)完善人才引进,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设立原子级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专项引进计划,提供科研经费、实验条件、住房和生活保障等多方面支持。推动高校开设相关学科方向的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具备原子级制造技术背景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对创新生态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创业投资平台等措施,营造引育人才的良好科研和创新环境。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在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鼓励本土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拓展国际化合作渠道,学习先进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本地发展的动力。积极推动省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并购和技术合作,提升我省原子级制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