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聚焦2024年两会

【聚焦2024年省两会】党员履职风采|省政协委员魏心田:激发文化遗产数字活力,助力巴蜀文化传承创新

2024-01-22 14:26:32  来源:

人民网成都1月21日电 (记者刘海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十三届二次会议于今日开幕。会议上,来自全省的政协委员建言议政,为治蜀兴川出谋划策。

四川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委员、四川新联会副会长、四川网联会监事长魏心田提出四条建议,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四川落地实施。

魏心田介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3年1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初步建成全省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初步贯通各类文化机构数据中心,初步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近年来,四川省积极响应战略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她表示,自2016年起,四川省启动了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全省21市(州)132个县(市、区)的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了调查、登记和信息采集,建立了全省文物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实现数据共享和利用。

魏心田介绍,目前四川省共有可移动文物107.8万余件(套),不可移动文物6.5万余处。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四川省的部分文保单位通过数字化采集、保存、建模、重现,无损保存文物遗存的全景图。与过去相比,四川文化遗产数字化覆盖率提升迅速。2022年,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八。这个成绩虽然可喜,但相较于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数字化先发地区,四川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仍有待提高。

“在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还存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此,魏心田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统筹推动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

推动出台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法规,建立数字化文物管理和维护机构,明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障。制定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地区研究资源和数字信息共享,确保数字化标准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加强推广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的成果,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强化项目推动,着力培育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队伍。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组织和引导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和锻炼数字化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措施,在巴蜀地区建立多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共同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的建设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政府引导设立一批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优秀人才团队,培育巴蜀文化数字化技能人才,推动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开发、推广和保护。

三是注重宣传推广,重点打造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品牌。

整合优秀巴蜀数字遗产资源,将巴蜀文化优秀精神、巴蜀文化美学元素同现代传播手段、节目形态相融合,打造巴蜀文化传播平台。打造一批巴蜀数字文化品牌,设计专业的视觉形象,推出一批代表巴蜀文化特色的文化IP,采用线上线下等形式做好文化IP转化和推广,构建巴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提升数字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创新宣传推广模式,以数字媒体为载体,线上引流线下推广,增强用户对巴蜀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品牌形象的认知和感受,提高用户粘性和参与度,提高巴蜀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

四是重视数据质量,着力抓好文化遗产数据的评估问题。

巴蜀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数据评估问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遗址、传统手工艺等。然而,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难度大、传承乏力等问题。同时,现有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存在数据采集不全、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数据评估体系化建设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流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数据评估体系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承效率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