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专业探析|以美丽四川建设视角浅谈中国式现代化之生态文明与法治建设实践

2023-08-21 10:51:06  来源:

作者:李君,农工党省委社会法治专委会委员,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四川省律师协会环境资源专委会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等立法专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之一。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以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为支撑,扎实有序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探索一条生态好、生活富、经济优、文化兴的发展道路,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然加强法治建设。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成渝双城经济圈之中,巴蜀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十八大以来四川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从制度顶层架构、规划、地方立法等维度大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一、美丽四川建设坚持立法先行,省、市(州)两级地方立法联动,切实筑牢法治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两次较大范围赋予地方立法权,1979年赋予省级人大,2015年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州级人大立法权,使我国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在原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9个较大的市基础上,又增加273个,其中包括23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未设区的地级市。地方立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着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的重要作用。

四川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地方立法工作。十八大以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修改70余部省级地方性法规,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100余部,全省基本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法规体系。

(一)沱江流域单行立法为长江立法积累经验

沱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沱江之于四川就是长江之于中国。沱江先后流经6个地级市,承载了四川接近一半的经济体量,是四川工业城市最集中的河流,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为依法推进沱江流域污染防治,全面改善沱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的问题,2019年5月,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并于当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四川省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污染治理,沱江立法实现了对特征污染物总磷的重点控制,有效的探索了联防联治、协作共享,加强全流域系统治理和保护,推进全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沱江流域立法在解决共性问题,抓大放小等等立法技术层面为长江法的出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跨省级行政区域共同立法的开创性探索

2021年,长江保护法实施以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人大常委会,以“共同决定”+“条例”的形式,开展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开创了地方流域共同立法的先河。由于三省对赤水河流域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差异,“分河而治”带来的流域管理难题还较为突出,需要以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推进共同保护共同立法细化衔接长江保护法有关规定,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切实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赤水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依法加强赤水河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法治保障。该次三省共同立法探索既强化流域共治、又体现各自特色,通过共同决定对涉及三省的重大问题作出共同承诺,体现了共性立法需求,又在各自条例中进一步细化措施,回应了个性化立法需求,对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此次探索为全国区域共同立法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属于地方立法形式上的重要创新。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立法促发展

为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衔接落实长江保护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落实好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四川、重庆以“五个统一”为指导原则,以“四川条例”+“重庆决定”的形式,完成了川渝嘉陵江流域保护协同立法,依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雅安在全国首创立法管控生态流量

《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对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管控的创制性系统性立法,是此次制定条例的一次尝试,在全国尚属首创。弥补了上位法在生态流量管控等方面不足的问题,很好的实现了地方立法小切口,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总体来讲,四川通过发挥立法的强引领作用,不仅以流域立法的形式深入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还以法治保障助力长江、沱江、岷江、赤水河等生态廊道建设,为美丽四川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美丽四川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突出特色亮点

近年来,四川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70%以上区域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9.5%;96.1%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近70%的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2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85.9%。

但同时,我省仍存在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局部环境污染依然严峻等问题。比如,盆地大气污染治理“气象影响型”特征明显,秋冬季持续性污染现象仍然存在,春夏季臭氧污染影响突出,空气质量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岷江、沱江、嘉陵江部分支流和川渝跨界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部分地区黑臭水体治理出现反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局部出现逆向演替现象,高原草地存在不同程度退化、沙化。

《纲要》对于四川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以及在建设美丽中国篇章中走在西部前列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全省各地加快建成美丽四川的规划指南和科学指引。

(一)对标先进省份高标准规划

四川主动对标先进省份如浙江、江苏等省份,提出“两区两地”的战略定位——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高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中国韵·巴蜀味宜居地。

(二)突出特色亮点

《纲要》注重与“十四五”国民经济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五大片区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衔接,特别是将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作纳入规划,并系统提出“空间格局、美丽家园、绿色经济、宜人环境、自然生态、巴蜀文化、治理体系”等7条建设路径。

《纲要》打破传统规划模式,将美学概念融入规划纲要框架设计的全过程,依托四川独特的生态之美、多彩的人文之韵,奋力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天府画卷。这也是四川区别于其他省份美丽规划的最大不同。以山为基守护美丽空间,保护高山草甸、冰川等高寒生态系统,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打造现代田园风光;以水为脉打造多彩河湖,全力构建“九廊四带”美丽江河格局,构建由高原天然湖泊区和平原丘陵地区湖库区组成的“两片多点”美丽湖库格局;以人为本塑造舒适生活宜居地,以成都都市圈建设为核心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川南、川东北两翼绿色生态城市组群,塑造成德绵广眉乐雅西攀都市魅力城镇带、成遂南达丘区田园特色城镇带和攀乐宜泸沿江风光城镇带,分类打造川西林盘、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美丽乡村。

(三)目标清晰明确

《纲要》明确,到2025年,美丽四川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绿色低碳经济持续壮大,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多彩人文之韵充分彰显。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92%,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考断面水质以Ⅱ类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41%;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能级持续提升,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天然气(页岩气)年产量达到630亿立方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60%左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培育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原则上达到70%以上或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97%以上的行政村;新增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新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0个。

到2030年,美丽四川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全面好转,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市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四川。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自然生态生机勃发、碧水蓝天美景常在、城乡形态优美多姿、文化艺术竞相绽放的美丽画卷全面呈现。

三、美丽四川建设坚持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

四川综合运用执法检查、听取报告、专题调研等方式,依法强化监督实效,督促落实法定责任。先后开展100余项监督工作,其中开展执法检查40余次,听取专项报告50余次。

(一)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先后开展了省环保条例、大气、水、土壤和固废法,以及《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四川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等执法检查。开展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决定”+“条例”执法检查,持之以恒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嘉陵江流域保护“四川条例”和“重庆决定”联合执法检查等。

(二)听取专项工作报告

按照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坚持每年听取并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听取并审议省政府《关于四川省城乡垃圾处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的报告》等,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生态保护、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高度重视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相关工作

对中央环保督查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情况,组织4个检查组,分赴4个重点市州开展检查,梳理涉及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方面问题清单,及时印送相关市州,助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打好新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今世界,社会治理模式多种多样,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在几千年包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大智慧指引下,经过几代人的艰难求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路已经清晰,人民群众满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契合科学精神的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就是最好的名片。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就是最佳道路。以绿色为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再是外部强加给中国的道路,而是中国自主、自愿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大国智慧、大国魅力的绿色康庄大道,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之光。

四川作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将实施美丽城乡建设重大工程、推进碳达峰重大工程、产业绿色转型重大工程、蓝天碧水重大工程、净土安居重大工程、自然生态重大工程、文化繁荣重大工程、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重大工程八大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就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这些工程的建成,就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四川画卷,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