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2018年省两会专题

关于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01-25 16:43:56  来源:省委会

农工四川省委

 

2015年9月,国务院专题部署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2016年7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巩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推进我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政策措施,以期在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新型分级诊疗格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随着冬季的到来,加之今年“流感”流行,三甲医院危重病人(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人满为患、临床一线全负荷运转也不能满足病患需求的情况。重危病人无法收治入院,政策所限不能加床,急诊科凡是能够利用的空间全搁置着病人。患者就医习惯难改变,三级医院床位紧缺,入院困难,而病人转诊配度极差,病情稳定也不愿转入基层医院,关键是医护人员绝对不能强行人病人出院,否则投诉和/或纠纷会不断上升!医护人员除了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要背负巨大的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压力。因此,医院各科医护苦不堪言,虽然如此,也还是在尽最大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即便如此,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住院难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究竟原因主要是分级诊疗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转诊患者缺乏“安全感”。由于多年沉积下来的原因,基层医疗机构虽然这几年国家给予很大的投入,医疗设备已经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要求,但是由于优秀人才匮乏,对各种疑难疾病难以快速、正确诊断。患者罹患重病,犹如鬼门关前走一遭,病情虽病情好转,仍希望能在上级医院和信赖的医生团队处多稳定几日。患者与家属担心转到下级医院,失去连续性诊疗服务,接手的医生不了解病情,若病情出现反复、恶化,基层医院没有能力应对。

二是医联体建设对分级诊疗的推动作用还不强。医联体建设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各级积极在推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四重四轻”的问题:一是组建形式上重行政轻内生动力;二是内部整合上重临床轻资产;三是利益分配上重单赢轻双赢;四是配套政策上重技术层面轻激励机制。

三是所有医疗机构医疗信息系统都是孤岛。各级医院信息系统(HIS, LIS, PACS等)相对独立,一体化平台建设严重滞后,患者医疗信息严重脱节。一旦患者离开原来的三甲医院,患者所有的住院资料不能共享,加之基层医院医生水平所限,患者的“不安全感”必然造成“忐忑”不安的心态。

四是现行医保政策为患者滞留医院增加住院日提供了条件。现行医保政策虽然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给予了倾斜,但患者在权衡生命安全与报销比例权重时选择后者,加之卫计委长期对医院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跟踪,医护无法强行实施转诊分流,

二、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为实现分级诊疗提供保障。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解决有条件看病的问题;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解决有人看病的问题;支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让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承担首诊任务和承接下转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工作,吸引患者安心转诊和到基层就诊。

二是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以三甲医院为核心,以建立机制为路径,构建区域性“紧密型”医联体,细化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落实硬件、软件支持,明确考核指标,建立监管制度,实现同质化管理,杜绝只“挂牌”不统一管理的问题。一方面减少行政干预,激发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内生动力,最大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由医联体统一支付,实行总额控制,超支自付,结余留用,让医联体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同时拉开不同等级医院的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差距,加大医保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力度。

三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提高分级诊疗效率。信息化是分级诊疗制度可持续推进的保障,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医疗、医保和公共卫生等系统之间的对接功能,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分级诊疗的方便快捷。

四是构建分级诊疗长效激励机制。落实政府和市场的可持续补偿机制,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政策性亏损和成本增量进行合理的投入,建立以分级诊疗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收支两条线补偿方式,增强分级诊疗的经济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