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2018年省两会专题

关于进一步健全医疗扶贫机制的建议

2018-01-25 16:31:19  来源:省委会

农工党四川省委

 

长期以来,看病就医对于广大贫困群众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实践中,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正所谓 “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全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建档贫困户四成多,个别村甚至达三分之二以上,成为脱贫的主要障碍。要实现2020确保全省3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健全医疗扶贫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工作面临着以下困难:一是贫困地区群众普遍缺乏疾病预防保健常识,卫生生活习惯较差,加之交通不便,往往使小病拖成大病、急性病拖成慢性病。二是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填写、申报因病致贫原因时随意性较大,有的不能明确自己所患疾病病种,有的因害怕受到歧视或出于逃避心理隐瞒真实疾病(如传染病、重症精神疾病),因此影响了后续的针对性医疗救助措施。三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贫困地区推广尚有很多困难和瓶颈,包括配套政策不完善、全科医生总量明显不足、群众对家庭医生的接受度不高等。四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稳定难。有的县医院近十年未引进一位本科医务人员,一些地方本科及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不到20%,无职称的占相当比例。相当部分乡村无村卫生室(无村医),且乡村医生老龄化、人才断档现象严重。五是少数地区存在着故意放松贫困户住院标准,开“大处方、大检查”,过度医疗,恶意套取骗取医保基金和医疗救助资金的行为。

为此,特建议:

一是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教育,通过开展预防接种、艾滋病预防、禁毒教育、慢性病健康教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使贫困地区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自觉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少生病、快治愈。

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和健康扶贫工程信息系统,在组织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免费健康检查,实行健康全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尽量由医疗专业人士对贫困户因病致贫情况进行筛查、分类,保证致贫原因真实,疾病种类明确,实行分类救助。对因病致贫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增加或减少。对检查确定的疾病患者,根据病情确定医疗扶持的责任医院、责任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于县级医院不能解决的疑难危重病人,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转市级、省级医院进行诊治。对一次性能治愈的疾病(如白内障),由政府出资集中治疗;对需要维持治疗的疾病(如重型精神病),政府以县为单位建立抚慰中心或安排定点医院长期治疗;对因年老或免疫力低下致使慢性疾病经常反复的,可免费接种疫苗(如免费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

三是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明确部门相应职责,统筹协调推进。充实队伍,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制定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注重现有村社区医生培养。加大投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必备条件,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整体改变和提高全社会对该服务的认识。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保障,签约居民(村民)在家庭医生处就医和经过家庭医生转诊至医院住院的可享受更多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倾斜政策,医保部门根据家庭医生的签约数量和服务质量给予家庭医生相应补助经费,允许居民在一定期限内更换签约医生。

四是建立医卫专家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推进“专家工程”、“医联体”等精准对口帮扶形式,鼓励城市三级医院和专家团队进驻贫困地区,给担子、给责任、给权利、给待遇,手把手带徒弟、零距离示范、精细化管理,帮助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健全诊疗科目,提升管理能力,加强临床薄弱专科、重点专科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近3年来县域内发病率和县外转诊率排名前十位的疾病病种所对应专业的临床专科建设,按照帮扶协议定期进行督导考核,确保目标任务未完成专家团队不换人、不撤走。

五是积极推进分级诊疗,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办法,对三级以上医院实施诊疗病种目录管理,严禁各地扩大无需具备转诊手续的情形;加大医保基金的调节作用,对不遵守分级诊疗规定的不予报销;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建设,增强群众基层就医的信任度,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乡镇(村、社区),大病不出县(区)。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扶贫信息,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资源共享,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审核检查方式,保证医疗救助扶贫资金项目正确使用、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