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2018年省两会专题

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发展 为打赢成都平原蓝天保卫战助力

2018-01-25 16:09:44  来源:省委会

农工党四川省委

 

目前,成都市汽车保有量已达460万辆,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成都大气污染的重要贡献源。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因其能源转化效率高尾气排放量低且不产生含硫化合物等可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若利用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在市区工况下,电动汽车可以削减产生70%以上的燃油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污染物,包括 CO、NOxHC 等。这将大幅度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大气污染的治理压力。根据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需要确保PM10年均浓度≤97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案,将有助于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的完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环境宜居城市目标的实现。

据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生产国。随着政策深入、产品市场定位的明确,全国多个城市纷纷制定目标,积极开展电动汽车的应用推广。如杭州的自驾租赁模式,合肥的“定向购买”模式、深圳的“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结合”模式,都在区域内有效地助力新能源车企成长。四川省电动汽车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备的市场链条,相关核心技术落后,缺少该领域的行业领军人才。截止2016年底,四川省电动汽车保有量仅为1.45万辆,与上述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差距。破解电动汽车产业在四川地区的发展困境,不仅有利于促进该行业在区域内的辐射与推广,也是打赢成都平原蓝天保卫战的关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产业推进的实际效果来看,缺少产业发展的“主心骨”,还未能实现产业链的有效整合。我省目前拥有多家传统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大量电子信息企业,具备基本的技术条件和相对完整的产业要素,可为电动汽车产业的整车和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关键部件研发、生产、检测等提供基础支撑。但缺少可以真正整合整个产业链的龙头或者骨干企业。“官-产-学-研-用-金”的体系尚未形成合力,产业结构不合理。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池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动力锂电池在残余寿命预测、安全性能评价、回收处置等方面缺乏技术支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方式,短期内难以实现低成本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二是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面临多重困境。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动力电池及充电等关键技术发展迅猛,但也增加了投资风险。因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涉及多个分散的利益主体(Stakeholders),运营商大多因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处于亏损状态,已建成的充电桩、卡、app、车位、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

三是由于本土电动汽车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自主品牌所研发的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不具备强大竞争力,关键技术仍被国际寡头垄断。本地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也尚未从示范推广中得到实惠,市场效果不尽人意。例如,目前市面销售的电动汽车,如比亚迪、江淮、众泰、野马等,虽在续驶里程上有所提高,但与普通燃油车的续航里程相比,距离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还有提升空间。

对策建议

四川省电动汽车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相关基础设施普及度和技术成熟度等较其他沿海发达城市有一定差距,也可能导致电动汽车进入市场初期需求不足等问题。为此,应立足于我省自身的地域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一是结合四川、以及成都平原地区的能源特点,制定针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综合战略规划。分别制定针对电动汽车销售、基础设施普及以及市场环境的形成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包括采取拉动式的、面向消费市场发放补贴,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做法,构建主线与支线并存的交叉性综合政策体系。

二是以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关于“超过5万辆在线运行的公交车将逐步替换为新能源车辆”的目标为支撑,考虑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利用价格杠杆、税收调节等多种市场政策激励市场,促进电动汽车市场体系的形成。

三是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电池、马达、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的发展。这些设备占电动车成本的60%,已是厂商进入电动车行业领域的发展重点。在下一步,应当借助成都平原地区在传统汽车行业与信息产业的优势,如龙泉驿、德阳两个汽车主要的装配基地,将两个产业的软实力、硬技术整合发展,形成电动汽车关键模块系统,包括“能源供应”系统,包含单体电池、电池组、充电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等;以及“电动动力”系统,包含马达驱动器、马达与减速传动机构等。

四是充分发挥我省拥有大量的稀土和钒钛资源,以及锂等绿色能源金属的优势,对燃油车采取更严格的环境限制措施,提高燃油车的环境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也使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在转移支付中获得收益,激发企业的持续技术进步,并形成政策规范和电动汽车市场拉动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

五是鼓励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行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缩小我省与国内乃至国外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差距,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电动汽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