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区、跨部门体制障碍还难以突破;
栖息地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难以协调;
栖息地破碎化和基因孤岛化难以解决;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应的体制机制仍需尽快完善。”3月3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涉及川、甘、陕三省,当务之急宜尽快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体制障碍,有效解决由于行政分割产生的大熊猫栖息地完整性的破坏和破碎化。
全国人大代表甘华田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指示,国家13个部委随即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有关工作。2017年5月,四川省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推进小组。至此,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已在组织机构、部门整合、总体规划等方面得到了落实,资产清算正在有序推进,整体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进展。
甘华田则认为,“当前,跨地区、跨部门体制障碍还难以突破;栖息地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难以协调;建设资金缺口;栖息地破碎化和基因孤岛化难以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针对以上问题,甘华田建议,应打破行政区划障碍,组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施保护区的统一管理,实现内部机构的有效协调。”
甘华田同时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在开展企业退出、生态移民搬迁等工作时需要大量资金,远超地方政府承受能力,建议国家予以专项资金和政策倾斜,“除政府投资外,建议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
此外,甘华田强调,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和地方层面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组建专门的执法队伍;相关部门亦需加强人才队伍、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成都商报记者 沈杏怡 王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