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省委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重大部署,成都高度重视、带头落实,主动对接市州共同谋划,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成都还将努力做强“主干”,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继续为各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生态建设助力,“水涨船高”共同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在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积极为推动落实省委重大部署建言献策,其中,呼吁出台顶层设计、如何更好地促进干支协同发展以及成都如何强化“主干”引领,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协同机制
建议进一步明晰合作机制
激发产业园区合作共建积极性
政协委员们关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不仅因为它能在交通、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为全川人民带来更多便利,而且寄望它能突破当前的瓶颈、桎梏,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农工党省委会关注到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夏华祥举例说,产业合作园区发展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多是基于区域经济增长压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引进重量轻质,园区规划难以落实,导致相当部分的产业合作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优势。“我们建议制定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总体规划。由成都市会同成都平原经济区其他市州编制这个总体规划,协调制定相衔接的各专项规划。加强各产业合作园区发展规划与总体规划协调,加快各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分工明晰、经济互动合作。”
再如,产业合作园区普遍缺乏有吸引力的利益共享机制,导致产业合作园区项目落地难,“特别是各地均有其他园区,项目落地收益均归当地政府,而产业合作园区需要分成,双方推进项目在产业合作园区落地积极性不高。产业合作园区项目落地要双方政府都认可,在程序上更加复杂,也不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夏华祥说,农工党省委会建议,建立完善产业合作园区共享发展刚性机制,在利益共享、项目落地、要素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加以明确。
不仅是产业合作园区,在主题示范区共建方面也需要更完善的协同机制。省政协委员、德阳市政协副主席罗春华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四川省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园建设的建议》。她介绍,“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由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于2017年底授牌成立,其地理区域涵盖3个产业园,分别位于成都青白江、德阳高新区和眉山青龙,是“一区三园”的布局。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我们德阳园区基础设施基本成形,但项目招商引资还未见成效。目前,3个落地区域几乎是各干各的,缺乏统筹,面临同质化竞争。”罗春华建议,由省级相关部门建立专门机构,在充分调研各地特色基础上,对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一区三园”的分工进行引导。“明确分工后,未来我们3个市甚至可以考虑以联合招商形式,对接外部资源。在提高招引效率的同时,也为各类两岸合作项目提供最佳的落地选择。”
(摘自《成都晚报》1月16日2版 ) 记者 薛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