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口增速和规模均居全球首位,2018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亿,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050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龄最大健康问题是慢性病,据第五次国家卫生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1.8%。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卫健委主任何延政认为,卫生健康应当从关注疾病向关注健康和快乐幸福价值转变,老年医学应更多关注老人的共患疾病、生活质量和功能发挥,提供综合性、整合型、连续性的老年健康服务。他以四川为例,给出了一组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口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2.69%、19.78 %,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为54.6%、两周就诊率为22.5%、住院率为22.4%。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老年病医院仅有133家(民营24家),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三级医院不足10%,与庞大且急剧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相比,我国老年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既无内生动力,也缺乏行政推动依据。”何延政认为这是导致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短缺的根本原因。
他说:“临床医疗与养老服务是两套不同的运行体制与支付模式,在没有长期照护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支撑的前提下,绝大多数老年人仅靠有限的医疗保险金和养老保险金难以承担医院养老费用;况且大部分公立医院业务空间拥挤、老年医学护理人才缺乏,且无法享受政府床位补贴政策。”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事实上,目前多数医养结合机构只是在养老机构里设置一个医务室,与制度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经过长期调研,何延政发现,由于养老机构办医须聘请符合规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要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必备药品,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医保报销难,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医疗安全风险,大多数中小型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难以为继。
何延政表示,应加快建设老年病医院,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的卫生健康直接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完整连续性卫生健康养老服务。他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一是明确老年病医院的功能定位和标准制定。建议从国家层面对老年病医院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同时将老年病医院参照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中心等公共卫医疗机构的模式进行建设和布局。由国家卫健委牵头,联合相关部委制定老年病医院建设标准。
二是加大对老年病医院公共财政投入。国家即将启动“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正在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建议将老年病医院建设纳入其中并加大财政投入。建议每个市(州)和人口较大的县至少建立一家政府举办的老年病医院,引导符合条件的二级医院转为老年病医院,加强三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重点疾病专科建设。统筹各级财政涉老资金,参照国家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模式,各级财政按每张老年病床位按一定标准进行建设补贴。
三是壮大老年健康人才队伍。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本科阶段老年医学、老年护理专业,健全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体系与职称评定序列,探索将老年医学设置为一级学科。
四是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和制定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兴办老年病医院的政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老年医疗健康服务。探索制定社会资本举办老年病医院在用地、税收、医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