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巴中市疾控中心农工党党员杨勇、罗小虎、杨鸿斌、蒲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奋战在离病毒最近的防疫一线。
抗击疫情:
若有战,我们召必回
确认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检测病毒样本是最关键的一步。
疫情来临,巴中市疾控中心4名农工党党员放弃休假,接到上班通知后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上。2个月前就计划春节一家人去云南旅游的检验科科长杨勇临时取消了机票;检验科副科长罗小虎腊月29下午本已启程回老家重庆,接到单位电话后就火速到岗;老家在贵州的检验科人员杨鸿斌也匆匆退掉了回家的火车票;蒲艳放弃了回达州探亲的打算……
在春节期间万家团聚之际,杨勇和科室人员全员上阵,不分昼夜,直面人们看不见的防控战场。
危难面前见本色。杨勇参与过抗击非典、甲流、禽流感等多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对疫情有更丰富的应对经验。“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现在正是全市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就应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检测做得更快更准,就更有助于控制疫情。”杨勇说到。
抗击疫情:
回必战,我们不惧危险
凌晨4点左右,全市疑似新冠肺炎病毒样品准时送到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果出来了吗?”早上8点,杨勇就会接连接到巴中市6家医院负责人的电话。“现在大家都很急,希望提高检测速度,能对疑似患者尽快确诊,这样就能够快速筛查分流,切断传播源,防范交叉感染。”杨勇说。
在市疾控中心的P2负压实验室外,杨勇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走进P2负压实验室。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他将在封闭严密的空间内,和罗小虎、杨鸿斌等检验人员一起对刚刚送来的疑似病例样本进行取样检测。大家听之色变的病毒,在他们的眼里却是珍贵的‘劲敌’。
“全副装”的检验人员用消毒液喷洒装有样本的UN2814 生物样本运送箱,经彻底消毒后,才打开箱子取出样品箱。整个检测环节的工序非常繁琐,他们的这一过程中,如同拆弹人员般的谨慎,全面防止感染和感染物的外泄。“对样本进行分析,大概2个小时左右就能出核酸检测结果,但加上消毒环节,根据分析样本数量,每次实验需要5到8个小时。”杨勇说道。
进行病毒检测,必然要近距离接触病毒,这也是实验的危险所在。因此对病毒进行检测有很高的门槛。“实验室里要有负压设备,气流只能进不能出,实验室的洁净度、通风系统、消毒灭菌都有极高的要求。同时对操作人员要采用最严格的三级防护措施。”杨勇表示,实验人员佩戴医用N95口罩防护等级更高,同时要身着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确保密闭性。“进实验室之前,我都要提醒他们反复检查穿戴是否到位。”
在如此环境下,杨勇等人至少要待四五个小时。“由于实验室密闭隔音,他们如果需要增加消毒液等物品,就拿着纸条通过玻璃墙告诉外面的工作人员,再通过一扇安全防护门将物品传进去。”这期间他们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每次出来衣服都湿透了!
抗击疫情:
战必胜,我们有坚定的信心
“在高危环境下工作,对检测人员也是一种身心考验。但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硬仗!”目前,巴中市疾控中心取得检测资质、可以进实验室实际在岗4人中,3人是农工党党员(杨勇、罗小虎、杨鸿斌)。他们平均每天要处理50份样本的检测,高峰期时甚至超过100份。虽然很累,但他们却一直在坚守!“巴中第一例新冠病毒就是我们科室罗小虎检测出来的!”杨勇说到。
“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大家就是加班加点的工作,这几个小伙子没有一天连续睡上5个小时。除夕当晚,一直工作到凌晨5点才下班。”说起这些年轻的同事,杨勇眼圈红了,说话哽咽。“最担心的就是他们的身体。正月初三那天,由于过度劳累,罗小虎在实验室差点晕倒,当时他满头大汗,实验被迫中断了半个小时才继续。”
面对疫情,大家都投入了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最近外面的餐馆都关门歇业,所有工作人员每天都只能吃方便米饭和方便面,但大家都没有抱怨。为了让大家能在实验间隙休息一下,办公室里临时增加了2张床铺。
“刚开始那几天样品送来后,都是随到随检,但大家连轴转,身体完全吃不消。”杨勇说,“从正月初三开始,他们调整了工作节奏,每天保证做2次实验,每次有3个人同时进入负压实验室开展实验,还需2人进行实验辅助和监督,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杨勇说:“随着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严格防疫措施,目前工作更加有序,调度也更加有力。虽然辛苦,但是大家充满了热情。”
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疾控人站在疫情第一线,不惧危险,夜以继日。他们没有一丝怨言,全身心投入任务繁重的检测工作中。他们怀着必胜的决心,用科学专业的知识,为打赢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做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