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许多“夫妻档”成为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抹亮色。
农工党西南医科大学支部党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主任梁雪梅和她的丈夫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刘可智就是其中一对。
梁雪梅和她的丈夫都是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精神病与心理卫生学专业的博士,分别于2013年、2012年通过人才引进就职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夫妻俩从事精神病学与心理卫生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20年,用精湛的技艺服务病人,赢得了称赞和认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梁雪梅主动申请,积极参与心理咨询义诊工作。梁雪梅说,她之前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工作多年,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多年的心理学临床经验为抗疫防控提供心理援助,让情绪管理成为狙击疫情的免疫力。
作为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夫妻俩均受聘为四川省“新冠肺炎防控”首批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参与四川省心理学会新冠肺炎相关心理手册编写,参与四川省卫健委新冠肺炎防控心理干预方案的编写。积极建议并协调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通“疫情专项心理干预免费心理咨询”活动专区,为受疫情困扰的群众,特别是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疏导服务。
免费心理咨询平台开通以来,梁雪梅和她的丈夫共参与网络问诊152次,为来访者提供倾听、放松、稳定情绪等服务,并告知其一些可供求助的渠道和方法。在接诊中,有一个中年男性,只是有点轻微感冒,没有发热,没有咳嗽,没有去过武汉,也没有接触过武汉回来的人,但是总担心自己是得了新冠肺炎,极度恐慌焦虑,感觉自己不行了,不停的测体温,不停的看新冠肺炎相关报道等等。梁雪梅耐心地给予心理疏导,建议积极治疗感冒,如果发热,建议去发热门诊就诊,并告知他就诊的途径和防疫方法。经过心理疏导,该男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援助武汉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长期身处疫情防控第一线,时时忍受着工作忙碌和可能感染的双重压力,是第一级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为此,刘可智作为心理治疗师,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附属中医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的28名成员进行了远程视频团体心理辅导。这是四川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各组成单位中首次开展的队员远程视频心理疏导。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心理发育也不成熟,情绪和行为反应具有不同于成人的专属于儿童期所特有的特点。梁雪梅、刘可智分别从四个不同的年龄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给出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建议:
一、0-1岁乳儿期面对新冠肺炎心理防护篇
1、0-1岁乳儿期心理特点
处于乳儿期年龄段的动作发育方面,不会走路或者刚刚学会走路,行动范围狭窄。语言发育方面开始咿呀学语到简单语言交流,情绪方面会对母亲产生依恋、怯生,对母亲表现出分离性焦虑。
2、0-1岁乳儿期面对新冠肺炎应激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0-1岁乳儿期面对新冠肺炎的时候不会理解新冠肺炎有什么危害,因此不会担心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但是,一方面乳儿期会很在意父母或者照看者的情绪反应。如果父母或者照看者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会传染给孩子,在情绪上会表现为比以往更喜欢哭闹,在行为上会表现为拒绝妈妈喂奶或者拒绝吃奶瓶。必须妈妈抱,妈妈一离开自己的视野就会哭闹,并且别人难以哄好。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以前外出玩耍惯了,这个特殊时期不能外出,孩子会不习惯。
3、家长对于0-1岁乳儿期面对新冠肺炎情绪及行为反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家长及看护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温和的对待0-1岁乳儿,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能大声吼叫,要温和的来看一下是饿了还是要更换尿布或尿不湿了,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如果没上述问题,找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来逗一下他,转移一下注意力,都会有效果。并且花尽可能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给他一种安全感,是最好的防护措施。
其次,孩子在家待不住时,家长要对孩子耐心,变着花样陪孩子玩耍,让孩子感觉在家里待着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就不会哭闹着外出了。
最后,建议家长朋友在这个时间段花尽可能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照顾好饮食起居,照顾好孩子的心情,让孩子健康顺利度过这段时间。
二、1-3岁婴儿期面对新冠肺炎心理防护篇
1、1-3岁婴儿期心理特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动作进一步发展,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身体,活动范围增大。言语进一步发展,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开始具有初始想象力,能进行简单想象性的游戏。开始出现自主性,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对成人指令出现“违拗”。
2、1-3岁婴儿期面对新冠肺炎应激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有自主意识,活动范围增多,自己想法多,因此对新冠肺炎有了简单的认识,会通过成人的语言与表情来得知新冠肺炎是个不好的东西。因此,当出现应激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时候,大多和成人的情绪反应及要求有关系,比如说成人表现的过度的紧张担心,孩子们也会表现的紧张担心,但是这种紧张担心孩子一般不会说出来,会通过哭闹,激惹,发脾气,摔玩具,怕黑,害怕一个人待在家里,害怕一个人睡觉,怕大灰狼把自己抓走(平时成人对孩子进行恐吓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尿床(2岁时候已经不尿床了),说话表达不清楚,口吃等等退化的表现。有的孩子会对父母提出的很多要求表示拒绝,比如说不让出门玩耍,偏要出门玩耍,让他戴口罩,偏偏不要戴口罩,这些都和这个年龄段的“违拗”有关系。
3、家长对于1-3岁婴儿期面对新冠肺炎情绪及行为反应的应对措施
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和孩子说教,这是非常没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因为你越是对他说教,他越是和你对着干,你越不让他出门玩耍,他越要出门玩耍。所以说教是最无效的一种方法。第二,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可以找一个他喜欢的故事,通过故事角色的启发,让孩子来明白道理,寓教于乐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可以通过多陪伴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来启发孩子,比如找一个玩具代表冠状病毒,然后这个代表冠状病毒的玩具会在游戏中感染周围的人,由此来启发孩子为什么要做好防护,为什么不能外出玩耍等等,小朋友更能理解,也更愿意配合。
三、3-6岁幼儿期面对新冠肺炎心理防护篇
1、3-6岁幼儿期心理特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小肌肉迅速发展,能够从事绘画、写字、塑造等活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进行象征性游戏和创造性游戏,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体验更加丰富,对黑暗、鬼怪、噩梦等想象事物的害怕加剧。
2、3-6岁幼儿期面对新冠肺炎应激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新冠肺炎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周围亲人的谈论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会因为周围人表现出来的恐慌而受到感染,如果出现应激反应,情绪反应会很强烈,会出现极度的恐惧,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极度的怕黑,拒绝分床睡,因为想象力丰富,会把新冠肺炎病毒想象成怪兽、妖怪等等,从而更加剧自己的恐惧。会做噩梦,会在梦中哭泣,会在梦中喊着打怪兽,因此睡眠差,容易惊醒。白天会因为睡眠差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恍惚。如果反应强烈,有的小朋友会出现幻视,称自己看到了那个及其恐怖的怪兽,并且会很形象的描绘出来那个怪兽长什么模样。因此会出现莫名的攻击周围的人,打骂周围的人。莫名感觉烦躁不安,胃口差,甚至有的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和肺炎呼吸困难的症状一模一样。
3、家长对于3-6岁幼儿期面对新冠肺炎情绪及行为反应的应对措施
家长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千万不要紧张,要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第一、当孩子表现出极度恐惧状态时,家长要淡定,可以用很平静的语言来问一下孩子,是否有哪里不舒服,或者抱着孩子,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然后找一本他平时喜欢的故事书,一起读一下,这样孩子会慢慢平静下来,再问一下孩子为什么恐惧,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是否看到了什么等等。第二、当家长了解清楚了孩子恐惧的对象,可以采用绘画疗法来和孩子一起把恐惧的对象画出来,再画出能够对付这个恐惧对象的某个英雄(比如说孙悟空),然后告诉孩子,当他在梦中遇到这个恐惧对象时,孙悟空会到梦中帮助他打败那个恐惧对象。第三、如果孩子已经分床睡,又要求和父母一起睡,建议不要拒绝孩子,这段时间让孩子睡在同一个房间,可以加一个小床在父母大床边上,睡前可以拍一拍孩子,给他一种安全感。第四、如果孩子呼吸困难症状很重,又没有呼吸系统疾病,是心理因素导致,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下深呼吸,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四、6-12岁学龄期儿童面对新冠肺炎心理防护篇
1、6-12岁学龄期儿童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的兴奋性和一致性开始趋于平衡,因此能够听进去成人的话,能够按照成人的指令做事情,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开始发展,能够写字和自己阅读、写作。对情感的控制力增加,社会性情感占主导地位,具有集体荣誉感,责任感。这个年龄段容易出现学习相关的焦虑,担心学习成绩,担心考试等等。
2、6-12岁学龄期儿童对新冠肺炎应激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对新冠肺炎会通过网络、媒体、家长、老师和同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会比较自觉的做好相关防护工作,因为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担心别人说自己是一个不遵守社会规则的小学生。如果出现新冠肺炎的应激反应,表现也和前几个年龄段完全不同,因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不会大哭大闹,不会打骂周围的人,但是会把这种应激情绪内化到身体内部,比如说会出现莫名的呼吸困难,腹痛,头痛,胸痛等躯体不适。会出现莫名担心,担心自己在家休息这么多天,耽误的学业咋办,入学考试考不好咋办,因此会出现胃口的不适,不想吃东西,会担心自己父母外出回来把病毒带回家怎么办?
3、家长对于6-12岁学龄期儿童面对新冠肺炎情绪及行为反应的应对措施
面对6-12岁学龄期儿童,家长的应对措施和前面几个完全不同:
第一、找新冠肺炎相关科普知识,和孩子一起学习什么是新冠肺炎,会带来哪些危害,该如何做好防护等等。并且和孩子一起来讨论相关的问题,可以找来口罩等一起演练如何戴好口罩,出门如何减少相关物品接触等等内容。第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因为在家学习,孩子自觉性肯定没有那么高,可能手机游戏一玩就忘记时间了,可能会熬夜,可能会晚起。所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学习计划表可以对孩子造成一个约束,也可以减少因为没有学习而带来的学习焦虑。第三,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室内体育锻炼。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强身健体,又增进了亲子关系,又让蜗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第四,试着让孩子写一下作文。让孩子就这段时间所见所闻写一下作文,会启发他对人生的思考,会提高他的作文水平,会增加他的人生阅历。第五,试着找一下躯体不适的原因。和孩子共同讨论一下他的躯体不适,比如说腹痛,可以思考一下腹痛是怎么来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