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要闻动态

征文展播〡妈妈的锦囊

2020-05-10 13:44:30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编者按

85后医生孙颖刚刚结束在武汉的救援任务,目前正在四川省眉山黑龙滩隔离休整。

作为四川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队员、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治医师,她随队先后在“武汉客厅”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开展工作——最忙时,守护160多个病人,查房查到“说不出话”。

回顾支援湖北的40多个日日夜夜,孙颖说:“助力我抗疫的,有一张藏在背包夹层里的照片,还有妈妈的一条条‘锦囊妙计’。”

孙颖的母亲刘泽明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也是泸州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之一。而在2003年非典期间,她曾作为泸州第三批抗击“非典”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入驻泸州市传染病医院工作。那一年,孙颖读高二,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在高考时毅然选择学医。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孙颖致敬妈妈道:“‘医二代’传递的不仅有母爱,还有医心。”

这是一则关于母爱的故事。背后,却是一场跨越17年的接力和传承。

 1.jpg

2020年2月3日11点23分,我接到医院电话通知:下午3点培训,晚上8点半集合,出发赴鄂。稳定情绪后,先生开始协助我整理行李。我从衣柜抽屉里抽出那张珍贵的照片,是“非典”期间我妈妈穿着防护服在隔离病房工作时的留影,小心装进信封,再放入背包的夹层里。

算起来,这张照片已跟随我十几年了。

2004年离家到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直至博士毕业,再到成都工作、定居,从家中影集里带走的几张照片寄托了我的思乡之情。

而此番选中这张照片,是因为我真的为它自豪。非典的病死率比现在新冠肺炎高一些,治疗难度大。但当时的防护条件,没有N95,只有普通的纱布口罩。在那样的境况下,妈妈和她的同事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全部非典病患均顺利出院,医务人员零感染。我希望此次赴汉执行任务,也能像她一样不辱使命,也希望这张照片像“护身符”一样,能带给我好运。

我猜想妈妈知道我去前线的消息,一定会喋喋不休地嘱咐。所以直到收拾完行李,结束培训,傍晚7点多,我才告诉她。不过,她比我想象中淡定多了。可能之前我多次跟妈妈提起,曾在武汉求学十年,自己很担心武汉的老师同学们,理应回去支援。

妈妈很理解,于我而言,能成行,算是如愿了。

语音连线里,她告诉我行李里应该带哪些衣服,怎么处置这些衣服;哪些衣服穿在防护服里面比较舒适,既保暖又不会憋一身汗。我跟她说不愿意剪短头发,她也知道我发量多,剪短了反而不好管理。“扎个辫子盘起来可能更合适,你就多带几个发卡几根头绳吧……”因为有单位的电话切进来,语音连线中断了。她没有再拨,发来短消息:多多保重!不要感冒了!随时戴好口罩!

由于来不及协调航班,为了尽快到达集结点,我和其他71名队员一起乘坐Z124次列车启程了。这趟绿皮火车走的是襄渝线,全程13小时。还记得大学时,寒暑假我都在这条线上往返。出发7个多小时后,妈妈发来微信:“进入湖北了,戴好口罩,定时更换,有N95更好。”我用手机定了下位,当时正在安康跨过汉水的桥上,过了桥就是十堰了——不禁感叹,妈妈的精准妙算。

在武汉的45天里,陪伴我的不仅仅有“护身符”照片。数字时代下,妈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全程追踪我的日程。只要不在污染区的时间,我们都可以随时连线。妈妈就像盯航班信息一样,确认我的“出入平安”。

2月9日,我第一次进入方舱工作。出舱后跟她报信,她第一句话就是问:“为什么干了快8个小时?”我解释道:“虽然排班表是6小时一班,但需要提前半小时到岗穿防护服;完成工作后要与下一班医生交接,排队等着出舱又是很久。”她很快就反应过来,考虑到我极度疲劳,水也没喝饭也没吃,还需要三四十分钟车程才能回到驻地。她主动挂断电话,让我先休息。

作为经验丰富的传染科医生,她总会筛选有意义的专业文献发给我。每一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除了发原文,还会附有解读和区别要点。各种新冠肺炎知识培训,她遇到好的幻灯片课件,要么找讲者要了给我发过来,要么拍照传给我。对于标准化的方案,她总会提醒我注意个体差异,注意药物副作用。

“你一个人管80多个病人,要有侧重点,要重点关注那些咳嗽加重的、拉肚子的、有基础疾病的、岁数大的……”她的语言很通俗,但总是很实用。

妈妈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医护技药要相互协作,叮嘱我多向前辈求教,在国家队边工作边学习。

“你们一起进舱的总有比你年资高的医生吧,你拿不准的就请教他嘛。你们也可以一起会诊,大家专长互补。”“你和搭班的护士老师要相互帮助。岁数稍大一点的,身体吃不消了,你就多做一点。”“你要珍惜这次跟随国家队工作的机会,要学习他们的运行方式,多观察多总结。你还年轻,以后有可能碰到各种应急情况,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置。”……

其实这些工作准则,不用专门强调,我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我是她的女儿嘛,这些理念早就潜移默化多少年了。

不过妈妈也不是次次都料事如神。有一次我刚出舱回驻地,接到临时任务又返舱。因为具体情况不明,我只在进舱时告诉了她一声。没想到等我出舱时,手机上已经堆满了来自她的消息和未接来电:“为什么又进舱?”“是有病人抢救吗?”“是你管的病人吗?”……看我都没回,最后一条消息是“再着急也要做好防护”!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也会说:“与其你去(武汉),还不如我亲自去,我自己就知道怎么做,现在还要教你怎么做!”

我就回复:“年轻人总要成长起来的啊,临床带教就是比自己处置更辛苦。你不放手,我怎么长大?”

事实上,艰辛与磨砺就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这样的肯定让我和小伙伴备受鼓舞,不时向老妈炫耀。当然,我也感谢包括我母亲在内的老师、前辈们的培养,我们还会继续努力,请你们要放心。

临行前,我曾说过:“妈妈还有40多天就要退休了,我这次赴武汉支援,也是向她表一个态,我来接班了!”当时我估摸着也许我回家,正好赶上她的生日。然而真到3月15日,她过60岁生日的当天,我还在武汉战疫,而她也还在传染病病房忙碌。我们约定,等我结束任务和隔离之后,再给她补过一个生日。

我想说:“我已长大,您仍未老,都挺好!”

 

 

3月20日,我所在的医疗队接到撤离的指令,我再次收拾行装。汉阳方舱医院从开舱到休舱,住院患者零死亡,出院病人零回头,医务人员零感染,我们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想,助力我抗疫的,有背包夹层里的照片,更有妈妈的一条条“锦囊妙计”。这些锦囊,包含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医心。这颗“心”传到了我这里,我也会将它继续传递下去。

小时候,我骄傲有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作者:孙颖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张斯絮 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