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感动!贤妻对援彝驻村农工党员提两个“要求”——记泸州市农工党员张禄均的援彝驻村感人事迹

2019-07-09 03:26:11  来源:宣传处、泸州市委会

妻子看见张禄均有些担忧,故作轻松的安慰着:“家里有我,尽管放心援彝,只提两个要求:一是保证自身安全;二是不能碌碌无为。”


2018年,农工党泸州市江阳区支部委员、区民宗局副局长张禄均主动请缨,奔赴凉山州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开启两年多的驻村援彝工作,至今还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同家人视频时强当“骗子”,值!

从泸州到盐源县城需要驱车14个小时,而从盐源县城到盐塘乡坝窝村则还要在路上颠簸2个多小时。

1.jpg

禄均(左1)与同事在村民家中了解彝区贫困群众所需所盼

坝窝村平均海拔2700米,幅员面积40.6平方公里。偌大的地盘却只有3323亩的耕地,其余大部分土地都被森林覆盖。全村375户1413人,全都是彝族同胞。其中贫困户64户339人。坝窝村与外界连接的两条道路,一条在全面整修,大小坑凼能把汽车陷进去;另一条是以前采矿废弃后延伸的土公路,到雨天就无法通行。

来到坝窝村前几天,张禄均没有住宿,寄居在村上罗支书家。后来村上把闲置的村主任办公室腾出来给他当了寝室,但没有洗澡的地方。给家里视频时,他对着镜头强作笑脸:“这边挺好的,我习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张禄均当了回“骗子”!

走访中涌现工作新思路,干!

驻村援彝就是把援彝工作深入推进到最基层。张禄均与村干部及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每个月贫困户走访全覆盖;每个季度全村走访全覆盖,随时了解和掌握脱贫工作中的点点动态。而这些工作需要翻越荆棘的山坡、淌过涨水的小溪,行走在崇山峻岭中完成。

2.jpg

张禄均(右1)和同事入户调研

通过走访了解,村里仍然存在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特别是环境卫生习惯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张禄均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思考和斟酌,策划了“四比四讲”文明新风活动,通过“比精神、比习惯、比环境、比成效,讲孝道、讲爱心、讲诚信、讲感恩”,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启动仪式当天,满满一屋村民安安静静听张禄均讲解。村民们热情高涨,主动要求了解活动详细情况及评选标准,精准响应活动。于是,张禄均利用农民夜校的机会,在各村民小组引导大家形成村规民约,约定惩戒措施。

张禄均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网站等渠道宣传文明新风正能量,发掘活动中涌现出的各种典型事例。村民一传十、十传百,参与率达到了100%。连村里最懒惰的一户贫困户,也主动整理房前屋后柴草堆放乱象,清理疏通排水沟渠。贫困户杨某的院坝散养着各种牲畜,自筹资金八千元,另建入户大门,翻修养殖用房,修建粪便隔离设施,整个院坝一下变得干净整洁。

短短半年时间,村里的风气大为改观。年终总结大会上,还专门评选了23户村民家庭为“示范户”,村民们都表示将再接再厉把村子变得更好。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两新工委书记尹显耀、盐源县委领导对此项文明新风活动均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与“四个好”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条朋友圈引来农工党的帮助,赞!

当张禄均了解到学前教育和小学低年级混合的坝窝村幼儿园37名孩子,因为课外书籍和玩具非常少,课间活动孩子们就基本都是在院坝里呆呆的晒太阳。

张禄均把孩子的情况发到了朋友圈,立刻引起了农工党组织的高度关注。农工党泸州市委领导迅速与张禄均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联系协调各方,牵线促成泸州市江阳区巴学园幼儿园、内江市隆昌市漫卡婴幼园捐赠了图书、书架、玩具,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今年5月,农工党泸州市委会捐赠1.2万元购买毛毯、油、盐发放给64户贫困户。张禄均的泸州朋友们打包了149本书托他带给孩子们,还发起了“用爱心温暖凉山小伙伴”捐赠活动。

一条朋友圈.jpg

张禄均当时发的朋友圈

农工党四川省委会、泸州市委会非常关心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援彝援藏干部。市委会领导跟张禄均郑重说到“可以拼命,但决不能当‘烈士’,你的母亲、妻子、孩子需要你健康”。之所以说这么“重”的话,是因为张禄均有高血压,到高海拔地区的艰苦地区工作,在接种出血热这种地方病的疫苗时都不符合条件,血压非常容易再“恶化”,有很大的危险。前不久体检中,张禄均血压达190,农工党员医疗专家们“严令”他回泸州治疗,纷纷支招,血压控制到了130后的那一刻,张禄均立即就坐车返回坝窝村开展工作 。

贤妻辞职照顾偏瘫老母八月幼子:爱!

走在村里,村民们都给张禄均打招呼、拉家常,待他如家人,甚至连村里那个专门挑刺的老年人,每次见到张禄均也会由衷的赞扬。

但是他心里却一直想对妻子说声“对不起”。当他选择援彝任务时,照顾偏瘫母亲和不足八个月幼子的重担,就全落在了妻子的肩上。

援彝驻村干部,可敬!

他们背后的女性,更可敬!

临行前,妻子看到了张禄均的担忧,一个“惊人”决定感动了所有人,她毅然辞去国营单位待遇优厚的工作,对丈夫张禄均说:“家里有我,尽管放心援彝,只提两个要求:一是保证自身安全;二是不能碌碌无为。

甚至在老母亲病重卧床不起时,妻子也没有给他打电话要求他请假回家,她怕他分心。

在张禄均心中对妻子充满了愧疚与感动,“来自家人这份沉甸甸的爱和嘱托,也是伴随我援彝之行的精神支柱。”张禄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