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参政议政

关于进一步提高我省人口素质的对策建议

2013-01-22 15:28:42  来源:

  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制约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重要的资源和依靠力量是人,最根本的途径是提升人口素质,以人的现代化带动经济社会现代化。

  一、四川人口素质发展成就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省人民克服重重挑战与困难,经济社会高速稳定持续发展,人口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全省两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人口身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人口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升。

  1.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人口死亡率为6.6‰,比2000年下降了0.4个千分点;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4.75岁,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3.55岁,与2010年全国平均基本持平。

  2.母婴保健水平不断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下降。近10年来,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水平和出生婴儿缺陷率不断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88/10万下降到20010年的4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43‰下降到2010年的1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10年男性出生人口为37.85万人,占52.70%,女性出生人口为33.97万人,占47.30%。2010年四川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4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4.58,低于全国118.06的水平。

  3.医疗水平不断改善,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西部开发10年来,四川全省财政用于卫生建设投入达374.97亿元,卫生人员数从2000年的39.8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3.77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00年的19.1万张增加到2009年的27.5万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2002年的1.5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1.98亿人次。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稳步提升

  1990全省人口文盲率为16.24%,到2010年时已下降到7.64%;女性人口文盲率大幅度下降,从1990年的30.12%降至2010年的9.37%。同时,全省人口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在快速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都呈现上升趋势。

  截止2010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239.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5.0%,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6万人,其中,正高职称为0.48万人;有两院院士58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部省级专家9000余人,居全国第九、西部第一。全省专利受理量和批准量分别实现了年均30.8%和47.9%的高速度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疾病威胁依然严峻

  2005年全省前十类疾病死亡率为496.5/10万,到2010年,则上升至585.9/10万,重大疾病对人口健康素质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威胁。如全省艾滋病感染人数居全国第四位,人群感染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肺结核发病人数和患病率均居全国第2位;乙型肝炎患病人数居全国第4位;大骨节病、包虫病、地氟病等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在部分地方发病率较高,防治难度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构成我省居民前3位死因,成为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严重威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覆盖面和防治水平亟待提升。

  (二) 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0年,四川省大学、高中、初中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比全国低2.26、2.78和3.9个百分点,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比全国少四分之一,居全国第26位。而小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比全国高7.85个百分点。文盲人口437.7万人,文盲率为5.4%比全国高1.36个百分点,文盲率居全国第8位,四川与全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0~2010年,全省人口劳动技能素质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整体素质而言,距离人口资源强省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需求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劳动力技能素质还需继续提高。

  (三)农村思想素质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近年来,基层政府只抓经济建设,不注重研究社会思想动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思想素质建设工作不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存在着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以及方法手段滞后等问题,致使农村局部地方部分群众的思想素质不尽人意。一些地方群众文化生活缺乏,思想空虚,信念动摇,以攀比摆阔,逞强斗富,厚葬薄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为代表的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和宗族、宗派势力死灰复燃;少数群众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把集体财产据为己有,只讲权利,不行义务现象经常发生;更有甚者,政策法纪意识薄弱,聚众闹事,越级上访,甚至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

  三、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建议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力资源大省,近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供给。在未来的发展阶段,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一)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推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四川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防止和避免就经济抓经济,造成人口素质工作边缘化。通过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改变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量分散、相互独立的工作格局,明确牵头部门,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提升人口素质工作,把提高人口素质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摆到中心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大健康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一是适应人口健康模式转变,确立健康保障重点。四川区域、人口群体的存在较大差异,要针对不同区域人口健康保障的不同需求,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全省人口健康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二是针对人口生命的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生命过程健康保障体系。一是老龄人口的健康保障。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将应对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问题。二是加强母婴健康保障。进一步推广免费孕期检查,降低出生婴儿缺陷率。解决好全省妇幼卫生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优质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

  三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降低人口发展风险。落实生育保险,缓解低生育水平带来的人口减少压力。

  (三)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人口科技文化素质

  首先,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增强人口基本文化素质。一是确保基础教育的覆盖率。学前3年毛入园率虽达到62.47%,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区域的基础教育覆盖率需要继续提升。二是需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从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水平方面入手,建立覆盖全域的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加强宏观调控,规划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竞争机制,保持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高端人口培养,协调产业高端发展。四川省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要充分利用科教的优势,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力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采取更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策略,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

  (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群众思想素质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广大农村群众思想素质的最现实、最基本的要求。要继续开展广泛、深入、扎实、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方式,宣传普及与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广大农民遵纪守法、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村民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使之既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要求,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提高农村群众思想素质的工作具体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