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参政议政

关于深化医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的建议

2020-11-17 14:49:47  来源:省直综合二总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总体投入

近几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卫生费用投入及医疗资源投入不断加大,卫生健康事业投入的薄弱领域供给持续增加。201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65195.9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7428.5亿元(占26.7%),社会卫生支出29278.0亿元(占44.9%),个人卫生支出18489.5亿元(占28.4%)。人均卫生总费用4656.7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6%。

二、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充分问题

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称,我国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我们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数、护士数仍然偏少,三级公立医院的床位依然紧张。感染性疾病以及精神专业人员相对匮乏,2018年全国三级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比例不足八成。

我国医护人员储备力量十分充足,但无法有效转化至临床岗位。一方面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护士数偏少,但另一方面大量医学院、中医院选医学毕业后不能顺利踏入临床医学岗位,这直接导致我国“临床医学”、“ 中医学”专业就业率长期徘徊在偏后位置,严重影响各高等院校整体就业率。这与执业医师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密切相关,医疗单位不能雇佣没有资质的人员合法执业,但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实习生、毕业生又不能参加执业资格考核。这种二元矛盾严重影响了就业率,大量临床相关专业学生被迫改行,对人才培养来说十分可惜。另外,还有一些执业医师不能有效注册而造成执业失效,是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大浪费。

2.投入不平衡问题

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显示,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从患者异地就医情况看,患者流出比例最高的前5个省分别为西藏、安徽、内蒙古、河北、甘肃,流出患者异地就医比例依次为27.6%、18.8%、16.0%、14.3%和11.8%;而患者流入前5位省份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和广东,大家可以看到,异地就医流出病人的省份基本集中在东西部地区,而流入省份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

此外,我国医疗供给地域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城市,基层优质医疗供给比较紧张。看病难、看病贵与基层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密切相关。基层医院无人问津,上级“三甲”医院却人声鼎沸,恶性循环下医疗供给“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

三、对策建议

1.尽快修订执业医师相关法律,有效解决医护人员供给“不充分”问题

修订相关执业法律制度,彻底解决医学生实习生及毕业生在过渡时期的合法执业问题。使大量毕业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从事本职工作,将能有效解决基础医护供给侧投入“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基础公共服务领域也需要大量具有资质的执业人员参与,允许医疗执业资格人员注册在非医疗执业机构,将帮助我国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基本医疗公共服务体系。

2.及时修订执业管理制度,释放优质医护供给, 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问题

建议从医疗管理制度层面全面放开执业属地限制,促进优质医护资源的“共治共享”。 在互联网共享时代,各类医疗行为和监管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充分放开属地化管理模式,通过共治共享模式将优质的高端医疗供给充分下沉,从而解决供给医疗资源投入“不平衡”问题。

(本文作者吕琳,系农工党四川省直综合二总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