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参政议政

成都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师范大学支部主委何磊在成都市“两会”作大会发言

2021-02-05 16:42:59  来源:成都市委

2月3日下午,成都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组会。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李仲彬主持会议。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市委常委,市政府有关副市长,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出席会议。

会上,成都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师范大学支部主委何磊代表农工党成都市委会作“提升水资源承载力、助推东部新区建设”大会发言,内容如下:

微信图片_20210204181012.jpg

2020年5月,《成都东部新区总体方案》出炉,明确了东部新区的“五大发展定位”。10月,成都出台“未来之城”《意见》,提出5大举措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未来之城。一幅勾勒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的 “工笔”画卷徐徐展开。大家预想一下,东部新区未来发展最缺什么?资金?技术?人才?这些可能都不是。请大家看看一组数据。目前,东部新区人均水资源6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甚至低于匮乏基准线1000立方米/人,属水资源匮乏区。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过国际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很显然,水资源将成为东部新区未来发展的硬约束。

存在问题:

(一)资源性缺水,刚需缺口大。过境水资源利用量少,目前,除岷江外调水外,其它过境水利用不足3%。境内地表水资源短缺,工程蓄水能力不足。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差,地下水资源极为贫乏。现状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只能满足2025年新区规划目标需求,未来发展水资源缺口大。

(二)水质质量不稳,水环境现状堪忧。过境水资源水质不稳。沱江上游地区工矿企业集中、人口集聚、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污染排放依然较大,水质不稳,沱江支流绛溪河来水水质没有实现稳定达标。张家岩、三岔湖等骨干水库的水质基本稳定,但区内小型水库水污染依然严重。农村面源污染突出,排污总量贡献较大。区内乡镇、街道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给水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境内黑臭水体多,河道环境流量不足、水生态受损重,水环境自净能力下降。

(三)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一是早期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设计标准普遍偏低,部分工程老化,渠道水损耗较大,工程效益衰减。二是三岔湖、毗河供水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权责不统一,缺乏水资源调配手段。三是供水水源单一,抗风险能力低。四是农村集中供水率不足60%,水资源优化配置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强化刚性约束。一是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的管控思路,科学地制定区域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总量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二是依据水资源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三是基于区内水资源供需结构及分布,建立水源水质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一案三制”建设,确保供水安全。

(二)多途径开拓新水源,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一是抓紧研究制定新水源工程调水方案,保证长期供水能力。二是加快毗河(Ⅱ期)供水工程建设,解决近期水资源问题。三是加快建设久隆水库,改(扩)建现有中小型水库,提升新区的现状供水能力。四是完善激励政策,发挥市场作用,加快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

(三)统筹水环境综合整治,保障水资源与水环境安全。一是加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减少水环境负担。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广绿色种养模式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保护水环境安全。三是加强河流(道)生态修复,构建系统健康、水质持续稳定的生态水网,提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四是严格执行“一河一策”和水域岸线用途管制,保障河湖功能的永续利用。五是加强常态监管,尤其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取水许可管理。

(四)多措并举,建立完善的节水制度。一是建立水资源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以市场机制破解缺水难题,以经济手段激励节约用水。二是实施深度节水行动。明确乡镇、社区用水总量、生态基流、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监管指标。三是建立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绿色节水工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的节水和灌溉技术,提高产业用水效率。四是强化用水大户的节水、减排与再生水回用指标监管。五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乡、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年度任务和实施计划。六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监督和曝光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设施、污染水环境等不良行为,全面构建节水型社会框架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未来之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