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下午,成都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组会。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李仲彬主持会议。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市委常委,市政府有关副市长,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出席会议。
会上,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成都市委主委甘华田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关于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的建议”为题在联组会上发言,内容如下:
“十三五”以来,成都坚定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对四川、成都系列指示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三五”获得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平稳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农工党成都市委会围绕其中的“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开展了课题研究并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
一、 成都市公共服务发展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成都新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338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3所、新增学位43.5万个。三甲医疗机构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领先一线城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天府音乐厅、四川大剧院相继建成,音乐专业院校数量居全国第三。天府奥体城、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建设加速推进。经过“十三五”的发展,成都实现了整体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与目前的制度安排相适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缺乏
供给的公共服务产品并不少,少的是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随着消费不断升级,老百姓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过程中优质公共资源不足已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
(二)基本公共服务产品覆盖不全
目前的公共服务产品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常住人口,而非成都两千多万的实际管理人口。尽管部分外来人口已经被纳入到了公共服务的提供体系,但短缺现象还非常严重。
(三)城区间和城乡间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
农村公共资源相对不足,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城区间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三、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的对策建议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新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要遵从市场化规律,将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作为公共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
1、 实现公共服务产品的精准供给。
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机制创新,完善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和反馈机制,结合成都实际和人民需求制定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绘制公共服务“需求地图”,避免“所供非所需”。
2、实现公共服务产品的均衡供给。
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市级财政横向转移支付路径,努力实现“资源跟着需求走”。优先发展片区内人民群众需求量最大、最迫切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避免“所供超所需”。
3、实现公共服务产品的足量供给。研究制定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规范和保障措施,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本土优质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产品生产渠道的多样化,避免“所供欠所需”。
(二)充分挖掘现有公共服务潜力,实现扩容提质增效
1、加大对现有教育资源潜力挖掘,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
用公立“龙头”学校带动片区教育整体优质发展,深化公立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改革。打造“双高计划”市属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育,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智能化、个性化在线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2、加大对现有医疗资源潜力挖掘,提高全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品质。
探索机制创新,打破属地观念,尽快提高市级三甲医院水平。探索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试点门诊医疗保险制度,拟定疾病强制出院标准。加强医务人员培养力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优化医疗服务方式,建立专家服务欠发达区域的长效机制。打造医疗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协调和配置。利用中医药资源,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发挥好家庭医生、社区医疗中心和民营医院的作用,探索并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3、深入挖掘文化产品,打造贴近人民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
发挥文化文艺工作者作用,搭建创作基地,创作更多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文艺作品。开放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推广私人博物馆、文化馆,打造文化消费生活综合体。探索街头艺术表演模式,增添城市文化色彩和温度。整合资源搭建文化数字平台,创建新型文化服务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社会主体目录。
4、深入挖掘体育资源,培养多元融合发展的生态体育公共服务。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配套,推进天府绿道健身场景建设,要求高校、中小学校运动场资源向公众开放。激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培养本土体育网红,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科技、体育+培训等消费业态融合发展。
(三)引导公众转变公共服务消费观念,“量体裁衣”选择公共服务产品
1、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公益广告和多媒体等,积极诠释义务教育就近上学和小病基层就医的优势,引导大众对公共服务的正确消费认识。
2、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使人民群众在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全市党政机关干部坚持带头树立好正确的消费观念,继续为家庭成员和身边的人作好榜样,坚决遏制不必要的消费和攀比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