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参政议政

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成都市委会主委甘华田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组联组会上发言

2022-01-24 16:31:06  来源:成都市委

1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参加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联组会,面对面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市政协主席张剡,市委副书记谢瑞武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220123191723.jpg

会上,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成都市委主委甘华田以“优化成都市公共服务功能与布局,加快推动超大城市功能疏解”为题在联组会上发言,内容如下:

 

优化成都市公共服务功能与布局,加快推动超大城市功能疏解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实现各区域基本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核心功能各展其长、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城市功能整体跃升。”

但我们调研发现,目前成都作为超大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公共服务资源供应还不均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不足,社会治理成本过高,而疏散超大城市功能、去城市中心化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品质和生活体验,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我们认为,成都未来发展应更加着眼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战略布局,锚定建设成都都市圈为新目标,用前瞻30年眼光和手笔谋划超大城市功能疏解这一“先手棋”,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布局,“虹吸效应”为溢出效应、辐射效应,更好地发挥成都极核引领作用。

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将公共服务规划提升到更加重要位置,探索“人城产”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1.加强公共服务整体规划,以城聚人。加强顶层设计,在城市营建中将公共服务规划纳入中长期规划,保持定力和耐心,用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吸引人口、壮大产业,在新区土地规划、用地建设、社区营造中明确公共服务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充分考虑公共服务供给配套。

2.依据人口特点和市民需求精准公共服务布局,以人建城。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机制,定期发布市、区、县人口预测报告,作为公共服务建设和产业规划的重要依据。优化人口流动和服务政策,建立人口疏解更加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人口按照产业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有序流动。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进行公共服务布局,在老年人群集中区域布局建设更多医疗中心,在青年人才集聚地,突出做好教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前规划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等。

3.着眼“两圈三向”,打造特色产城融合。在城市疏解转型中,重点关注一绕、二绕“两圈”及东、北、西“三向”规划建设,在一绕,以绿道串联、环城生态圈为依托,加大公共体育、文娱、餐饮设施建设,更好的实现区位价值、生态价值转换;在二绕,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壮大城镇群,打造环城明珠,建设一批以医疗、教育、文化、居住为特色的城市功能疏解标杆城镇,形成产业与公共服务共生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在东、北、西方向承接成德临港经济、成资临空经济等产业带,提升具有相应特色的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推动功能疏解、发展破局。

二、注重定点发力,科学布局城市公共服务,使“有形”公共服务适应城市新型空间格局

1.加大对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力度。统筹市区(县)两级财政公共服务建设支出,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设立市以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市级财政的统筹作用,不断增加对公共服务发展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对公共服务的投入。

2.合理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控制中心城区优质教育、综合医院及大型文体设施的增长数量和规模,鼓励其向规划的成都都市圈重点城镇转移。积极推动优质学校、医院在“二、三圈层”建设新校区新院区。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域覆盖,打造“全民健身”和“全民艺术”的居住环境。

3.优先启动重点区域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北部新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能力,安排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落地,助推成都产业升级“北联东进”;加快东部新城大型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模式;推进大运场馆附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使场馆更好的融入周边社区和市民生活。

三、疏解强身并举,提质增效城市公共服务,用“无形”公共服务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

1.打造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不断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覆盖范围,定向培养二、三圈层医务人员,推动施行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不断提升“医联体”的质量和水平。打造中、小学名校紧密型教育集团或“校连体”,创新市区县学校合作共建机制,探索全市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推动成德眉资区域优质文化体育资源串联,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加强各区域间交通连接,提升成都都市圈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缩短共享优质公共服务的空间距离。

2.提升家门口公共服务品质。更新公共服务理念,更加注重市民需求,根据区域人群居住特点新建和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避免清单式的一次性建设,防止公共服务设施长期闲置;发挥好成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经验,在商业便民、生活服务、环境治理方面精准对接市民需求,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便利。

3.打造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完善市县两级“城市大脑”,建立“多脑协同”的公共服务“神经网络”,加快建设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法院、数字文化产业等智能化公共服务系统,用“无形”公共服务来补充完善提升“有型”公共服务,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