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与政协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锐提交了5份提案,其中4份都与推动成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在赵锐看来,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民可参与、可感知的绿色低碳发展场景和体系,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也是他这5年来履职的重点。
从2018年第一年履职开始,参加两会的赵锐的公文包里,都会揣着若干份以助力成都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相关提案。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到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每年他都会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获得相关部门关注,并从一个个提案,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政府决策参考。
“海归”博士回蓉 用所学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2008年,赵锐赴英留学,其专业就与生态环保有关。在攻读“环境可持续设计与技术”博士时,他接触到国外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沿理念。
2013年赵锐博士毕业回国,受聘于西南交通大学。那时他就在思考,能否将所学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真正让他大受启发的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生态文明是这座特大城市治理的新导向。”在他看来,公园城市的显著特征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城市运转体系。
这就需要向绿色低碳、集约节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前期在碳足迹和碳标签方面的研究工作,聚焦如何用碳标签来助力成都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他开始撰写相关提案。
聚焦公园城市建设 今年提交了4份相关提案
5年来,赵锐平均每年提交5~7份提案。除了碳标签,无废城市建设也是他履职的重点。从2020年开始,无废城市也成了他每年提案的关键词。
什么是无废城市?赵锐解释,无废城市并非指城市不产生废弃物,而是如何通过建立废弃物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的有效机制,减少最终废弃物处理时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压力,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它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可探索的路径。”
截至记者采访结束,赵锐今年已提交了5份提案,其中4份都与公园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他表示,以新发展理念为“魂”,推动“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科技创新,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而低碳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解决产业结构上游的技术创新,即促进供给端绿色转型,从而减少排放,预防污染产生。
从碳标签的角度出发,赵锐认为,不仅要关注碳标签如何驱动产品和服务绿色化,还应同时关注下游,即消费侧。而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公共机构既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者,又是能源资源节约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对带头践行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在成都打造零碳机关,探索零碳、低碳学校,以及零碳、低碳场馆的创建等等,“以政风带民风”,推动全民参与。
5年履职见证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外,作为一名成都市民,5年来,赵锐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创新高,达299天。“生活在成都,这是市民能切实感受到的变化。”他说,“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已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
此外,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绿道已于今年年初实现全环贯通。“从地学角度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会导致人地冲突,但环城生态公园为城市留下了更多缓冲空间,让成都‘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同时,环城生态公园致力于打造适宜全民生活消费的共享空间,实现绿道生态资源均等共享。”他认为,这既是成都给市民的“绿色福利”,亦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阶段性成果。
谈及5年履职经历,赵锐感觉尽管多是圆满,但也留有一些遗憾。从提案来看,除了宏观的区域发展问题,每年,赵锐也关注涉及民生实事的微观问题。比如,关于成都二圈层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努力推动的方向。
接下来的两天,他还打算提交1~2份关于民生改善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