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因此,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今年四川省“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阮江向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发挥绿色金融优势助推“一地三区”建设》的提案。
问题: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尚需完善
阮江在提案中介绍,2021年12月,四川省委召开十一届十次全委会,提出将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简称“一地三区”)。
从四川“双碳”推进情况看,四川坚持高位引领,注重部门联动,强化地方行动,“双碳”路径加快成形,部分领域有些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碳交所是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家经国家报备的碳交易机构。
阮江认为,在实现“一地三区”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的助力至关重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运营及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可结合自身业务属性,从运营和业务两个方面,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碳中和目标和行动方案。从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创建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展开工作。如2021年9月,阿坝州与中航安盟正式签订了“商业性森林碳汇价值保险”合作协议,为马尔康国有林区231.94万亩森林提供3479.22万元风险保障,标志着四川省首例森林碳汇价值保险成功落地。
近几年来,中航安盟在“三州”实施“保险+”建设绿色生态屏障。高标准创新经办模式,实现保险助推森林规模化发展;高水平推进技防实施,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高效益实施扶贫项目,实现林农精准脱贫致富。同时充分借鉴国际生态护林经验,对三州地区森林资源统筹作好超前规划,努力探索行业率先、国内抢先、国际领先的保险与生态林业深度融合模式。
但目前四川省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还需完善。一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认识不足,对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贷款的差别化定价机制、绿色信贷业务审批等尚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财税与金融部门在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政策方面也需协同发力。
二是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还需深化。虽然四川省部分地方在改革中形成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案例,但从整体上看,金融机构绿色发展能力还不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欠缺,绿色金融专属产品还不够丰富。
三是人才培育力度不足。金融支持经济低碳转型涉及面广,需要金融机构人员具备气候、能源、宏观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但目前金融机构在综合人才培育方面较为欠缺。
建议:推动社会资金加速流向低碳领域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阮江认为,在绿色金融推动四川省实现“双碳”目标,服务“一地三区”建设上应从多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导向引领,制定绿色金融支持“一地三区”建设政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制定支持“一地三区”建设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投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二是统筹森林优势,实施“保险+”建立绿色生态屏障。四川省是林业大省,森林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但“三州”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地处高海拔地区的森林大火、泥石流、山体滑坡、病虫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对绿色生态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建议通过绿色保险,减轻重大自然灾害对绿色生态的损害。
三是完善河长制,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江河生态走廊建设。四川河流众多,既是四川省独特的水利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走廊建设”要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构建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合作机制为抓手,建立重点工程、系统治理、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总结推广国开行四川分行实施的沱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淮州段项目的案例,有机整合“长江大保护流域治理+产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将公益、功能性项目与长江大保护相结合,破解融资融智难题。
四是推动社会资金加快向低碳领域集聚,向绿色金融迈进。资本市场对绿色产业的融资服务已经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集团发行了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中航投资与成都市签署了中航成都碳中和产业基金合作协议,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00亿元,将采用产业投资、项目招引、产业培育等多种方式,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要分析借鉴这些成功做法,推出碳期货系列产品,发挥风险管理功能,建立规范的碳金融市场。
五是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布局创新平台。建议进一步拓展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运用,推出绿色低碳理财产品,发行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借鉴成都高新区高新企业科技保险经验,通过为企业提供保费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保,更多地运用保险市场机制进行风险管理,促进企业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转型。
金融投资网记者 杨成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