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农工党四川省委会紧紧围绕中共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优势,精心准备了16件集体提案,涉及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的建议
【背景】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启动以来,我省各政法单位创新工作举措,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队伍教育整顿各项工作,教育整顿成果斐然,赢得各方赞赏。但教育整顿不能像一阵风,其成果必须巩固。
【建议】
(一)坚持开门纳谏收集问题,不断提升政法队伍公信力一是听取有关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的意见,尽可能缩小案件承办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嫌隙;二是要充分听取律师等专业人员的意见,避免案件承办人与代理律师意见不一导致的当事人诉累;三是定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在教育整顿期间,各政法单位都多次组织听取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建议,类似活动要坚持并形成制度机制,畅通政法工作与社会各界的交流通道。
(二)优化案件定期评查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结果公正严明。案件评查应形成制度予以坚持,评查时主要针对送评事由进行,对于抽查案件,特别是当事人不服和信访的案件应全面评查。案件中出现的问题如纠正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对案件承办人应不予处罚,但抽查的案件,除及时纠正所发现问题,承办人须说明理由,理由不成立或违规违纪的应严肃处理。
(三)完善制度架构,切实解决顽瘴痼疾。对于“立案难”,公安机关应设立类似便民服务中心的机构;检察院应进一步发挥检务服务中心职能,将申诉、监督申请、职权范围内的侦查案件受理纳入其中;法院应将诉讼服务中心与立案庭独立,诉讼服务中心受理后交承办法官依法审查作出裁判。对于“时间长”,应明确制度,当事人在上诉期内提交上诉状后,一审法院应在合理期限内将案卷移送二审法院立案庭。对于“打白条”,还应加大拒执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允许当事人在诉讼中申请查询债务人的财产,以便确保生效裁判文书顺利执行。
关于解决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药品耗材统一采购配送政策壁垒的建议
【背景】
进一步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药品耗材统一采购配送体系,有利于医共体内药品耗材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让基层群众可便宜、便捷享受更优质医疗服务。2019年以来,我省医共体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药品耗材统一采购配送工作愈发成熟规范。但同时也面临许着基层用药难、未实现统一采购和支付、未实现降低采购成本、未统一考核监管标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
(一)打破流转政策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利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互联互通医共体成员单位间药品耗材,对临床需要或遇突发情况而需的药品耗材进行调剂调拨,报批手续按单位内部管理程序组织实施,资产转移作为部门内部转账调拨处理,款项支付纳入医共体内部统一资金管理,实现用药目录的全覆盖。
(二)使用统一采购账号,落实药械统一管理。根据国家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相关要求,允许县域医共体在四川省药械集中采购及价格监管平台上使用统一采购账号挂网采购,牵头医院作为唯一主账号登录负责医共体药品耗材的统一采购工作。
(三)开放平台采购专区,降低药械采购成本。在采购平台设立医共体采购专区,对于平台可议价的品种,可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自行议价,挂网价格不面向全省全国,不纳入价格联动。
(四)统一绩效考核标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出台医共体药品耗材特殊考核政策,将医共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和评价,各成员单位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由医共体内部考核。
关于全面开展碳标签试点的建议
【背景】
碳标签是蕴含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可视化的绿色通行证,能够赋予公众更多绿色知情权,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碳标识认证体系已在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2018年,我国相关行业协会、部门初步确定电器电子行业作为碳标签认证试点,但尚未在全国实施。如何以碳标签体系驱动产业和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
【建议】
一是以碳标签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营造低碳绿色消费新场景,培育中国服务、中国创造、中国消费成为世界级品牌。一是注重创新,拓展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和新经济消费等低碳节能公共服务场景。二是与超市、景区等深度合作,在公共交通枢纽持续拓展低碳消费场景,对产品和服务加贴低碳标识,增强公众体验感、获得感。
二是以碳标签为量化载体,促进全民广泛融入自愿减排实践,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一是公共机构先行示范,以“零碳”为目标,逐步探索建立公共机构碳标签认证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方法、认证基准线。二是基于区域特点,选择典型区域和产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碳标签消费试点,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破解标识实践难题,注重不同标识的融合与设计,植入国内文化元素,增强绿色低碳意识。一是推进VR与脑电波、脉搏监测设备相结合,收集公众低碳消费的行为体验。二是推动与高校、认证机构深度合作,高效分析数据,对标国际认证体系,制定完善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准则。还可在全社会广泛征集碳标签Logo的设计思路,扩大影响力。
四是以碳标签作为生态价值转化的可视化载体,把握绿色价值机遇,刺激消费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动能。一是不断优化升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为突破口与试验田,将碳标签融入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二是完善碳标识类低碳认证的激励机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和审批支持,鼓励企业或平台主动参与认证体系,推动商业与公众低碳行为的双赢。
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国有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背景】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国资系统认真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积极应国内外风险挑战,服务中心大局,持续深化改革,深入提质增效,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国有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但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不高。二是行业地位不高,行业影响力不足。三是产业链短、发展水平不高。四是资本运营能力弱。五是是对农牧业引领作用有待加强。
【建议】
一是推进民族地区国有资本进一步优化重组。加大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力度,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将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优势资产资源整合重组。完善资本运营功能,推动投资控股集团向资本运营公司转型,以期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
二是推进国有经济资本化证券化。抓好国有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施“上市公司+”战略,鼓励国内国际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定向增发等方式实现对民族地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三是构建国资一盘棋。力争央地合作,积极向相关中央企业推荐民族地区国家级优势资源;推动国省市国企共建合作,助推民族地区战略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拓展东西协作,探索民族地区和帮扶地区合作建立飞地产业园区,助推优势资源通过新的平台进入更广阔市场。
四是做大做强涉农国有企业。力争每个县有一个市州级国有农业龙头企业,每个市州有一个省级或者国家级国有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国家财政涉农补贴向国有农业企业倾斜,鼓励涉农国有企业重点投入到私营企业不愿意投入的农业产业链核心环节,搭建民族地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