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行各业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医院机构更是疫情防控中最后一道防线。随着今年疫情防控措施落地,根据新的疫情防控精神,目前的主要任务以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为主。广州、北京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医疗挤兑现象,在泸州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需求也快速飙升。
医疗机构面对新冠疫情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筑牢医疗机构作为抗击疫情的“底板”作用?作为泸州市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务部部长、农工党西南医科大学基层委员会第三支部主委石厚银为我们带来了他的回答。
“面对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两个阶段,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抗击新冠病毒。但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配置是两个阶段都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在石厚银看来,新冠疫情后,医院诊疗模式发生改变,但相关资源配置却仍未调整。
疫情防控阶段,医疗机构面临着所有诊疗流程必须考虑院感风险,需时刻保持既往疾病就医诊疗与疫情防控两种处理模式同时运行的难题。医院必须按照国家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建立一整套疫情防控体系,而防控机制的增加意味着需要额外增加人员来完成这些增加的工作量。多数医疗机构既往已存在人力资源紧张,疫情防控工作又增加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紧张程度。然而,多数医疗机构大多存在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疫情防控工作的增加使其面临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没有人员、缺少资金,医院只得在疫情防控人员安排中,在已有的医务人员群体中进行统筹,常常会出现防疫与临床工作交替进行的情况,存在一定疫情防控安全隐患。
“疫情防控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工作,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提案《关于筑牢医疗机构作为疫情防控的底板的建议》中,石厚银认为应从社会资源层面,保障人力资源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在督导机制方面形成持续震慑效应,加强工作成效监督,强化医疗机构作为疫情防控中的“底板”意识,筑牢底板作用。
此外,现在社会面救治需求量急剧增加,医院救治工作量大。医务人员多数已发生新冠病毒感染,且大部分仍未痊愈,导致医务人员锐减,多数医务人员带病上岗,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
针对目前的情况,石厚银表示:“此轮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工作,是三年来医疗机构抗役最为艰难时刻,目前救治矛盾仍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为了更加有效应对泸州市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需求高峰,石厚银提出,医疗机构及政府均需要做好加强医疗资源的统筹协调工作,优化应急状态下相关管理流程。鼓励医院内部统筹资源增加救治能力,尤其是重点保障收治急危重症的核心科室的救治力量,集中管理呼吸机等重要医用设备;发挥政府力量,协调社会资源保障医疗机构顺畅开展工作。在疫情发展新阶段,仍要筑牢医疗机构的“底板”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功效,尽最大努力减轻群众的疾病痛苦,降低死亡率。在抗疫工作最后一战中,取得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