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均,系泸州农工党员,在母亲偏瘫需要照顾、小儿子得手足口病还反复高烧情况下,反复权衡后毅然主动要求作为援彝干部,到凉山州盐塘县盐塘乡坝窝村开展工作。本文选登他的“援彝日记”六则,字里行间透露着温馨、愧疚、坚毅、决心!
时间地点:2018年7月2日临行前,泸州
关 键 词:责任与使命
这是离开泸州,奔赴盐源的最后一个周末了。小儿子的手足口病还反复高烧,望着疲惫的孩子妈,其实我特别内疚。
几天前,当知道有一个援彝名额时,其实内心也反复权衡家庭与工作,最后毅然决定主动承担这一艰巨任务。
回家跟孩子妈商量,让她辞去管理人员的职务,回家做家庭妇女,毕竟偏瘫的妈妈和八个月的孩子都需要人照顾。
她只是问了一下,是不是单位必须承担这个任务,得到肯定答复后,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支持我。但分明感觉出语气中有种失业后的失落感,事业型女人愿意做家庭主妇,这该是怎样的决心。
而我,更担心的是妈妈能不能照顾好自己,毕竟,她不能说话,右手也丧失功能。在我跟她讲了援彝的事情后,没想到她居然肯定的点点头,证明她能照顾好,让我放心援彝。
说实话,父母在,不远行,何况还是生病的妈妈。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工作,孩子妈说等你援彝结束,孩子都上幼儿园了。那份不舍和浓浓的爱意,今生愧疚。
然而,既然有生之年能参加如此有意义的事情,何不热火投身其中?!小家与大家,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时间地点:2018年7月4日,盐塘乡坝窝村
关 键 词:初识盐塘
7月3日天没亮就起床,妈妈和孩子还在睡觉,只是孩子妈起来收拾,七点准时在区政府坐车出发,告别生活40年的家乡,去凉山彝区工作。
历时14个小时,总算在晚上九点到达盐源县城,得知了驻村是分在盐塘乡坝窝村。第二天早上参加一个简短的欢迎会,就随乡上的同志到了盐塘。
有幸参加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永祥主持的盐塘乡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推进会。对盐塘之前取得的成绩有了初步印象,更对下一步对标补短的工作任务有了明确的方向,尤其是感到扶智和感恩教育任重道远。
下午,坐陈部长的车,经过接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总算来到了今后两年的目的地——坝窝村。随陈部长走访了两户贫困户,确实感到了差距,其中一户还正在修安全住房。
在村办公室草草的安排住宿,没有洗浴条件,确实有点儿艰苦。我的援彝生活,正式开始,加油!你是好样的!!!
时间地点:2018年7月5日晚,盐塘乡坝窝村办公室
关 键 词:初次走访
5日早上,起了个早,吃了一个半馒头,工作队5人立即随坝窝村党支部罗支书到5、6组走访。
罗支书是一个敦实而黝黑的彝家汉子,幸好他和驻村第一书记都有车。我们沿着大坑小凼的土公路颠簸,来到一个微型的小村落。
穿着迷彩服黑瘦的5组沙组长也是位彝族同胞,早早等在路边,三言两语介绍后,开启了入户调查模式。
原来这个组贫困户都是搬迁安置户,彝家新寨都按要求统一安装了光伏太阳能和厕所洗浴一体房,这是彝族同胞最大的良好习惯的改善。
路边随处可以看到发展的花椒、核桃和黑猪……,贫困户们谈起今年外出务工的子女,脸上洋溢着轻松和喜悦。
说实在的,尽管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看到了彝乡的希望。
蹲在房檐下、坐在柴火旁、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居然都没有觉得累。一大半天,居然走访了十来户!
这边的太阳不算太热,但一天下来,手臂上都有些泛红。他们说,没事了,多晒几回就适应了。
在走访过程中,县委陈常委又打电话关心,问我们吃住如何?习惯不?有什么需要协调解决的?那一句句贴心的问候,让我内心分外感动。
回来的路上,随拍了几张不知名的野花,心情美美的。生活再苦,也要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不是吗?嘿嘿!
时间地点:2018年7月7日晚于坝窝村办公室
关 键 词:安顿
今天是7月7日,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特殊日子。
自从4日到坝窝村,由于没有落实到寑室和床,我一直是寄居在村上罗支书家。每天来去也不是很方便。
昨天把腾出来的村主任办公室给我做寑室(这个村是书记主任一肩挑,所以村主任办公室是闲置的),就好好规划怎么安顿。
脱下外套,把屋内各种垃圾收拾到垃圾箱,觉得有可能有用的东西收集起来,放置在空的抽屉里装好。然后拿扫帚彻底清扫灰尘和小垃圾,把桌子椅子和小木柜抹干净,地面反复拖了三次。将各种物件摆放整齐,预留了床的位置。
今天,床及床板送来了,赶紧安装好,将之前的床上用品铺装好。嗯,有家的味道了。
等下去烧点儿热水,趁夜色洗头洗澡,打个火炮儿,嘿嘿。
从今天开始,由身到心,彻底安顿下来,为咱坝窝村努力工作,耶!
时间地点:2018年7月9日晚于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
关 键 词:感恩
来盐源也有好几日了,对这边的环境印象和脱贫成效有了进一步体会。但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却是:感恩教育。是啊,如果不懂得感恩,只想收获不想付出,觉得别人的任何付出都是理所当然,那这个社会就缺少了意义。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需要心怀感恩。
我的童年,亲眼目睹了父母的艰辛付出,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当中专毕业,接过妈妈交给我的一千元家当时,我知道,该是回馈父母养育之恩的时候了。
很多年轻人在生日的时候,都会邀上三五好友聚会,这本无可厚非。但几人想到:自己的生日,正是妈妈的受难日?从上班以来,我从未离开过妈妈身边,一直坚持一个习惯:生日陪妈妈度过,再忙,也要在这天回家亲手做一顿饭给妈妈吃。我固执地认为,这种近乎于仪式的行为应该是值得坚持的。每当捧起妈妈的脚放在膝盖上,仔细地剪趾甲时,看到那满是伤疤的双脚,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妈妈生病了,她无法自己做饭和洗澡。由于工作繁忙,只能请保姆照顾她。但每天回家,还是习惯陪她说说话。尽管,由于她不能说话,每次都是听众,但我能感觉出那份浓浓的亲情在母子间包围着。
由于她是急性子,之前走路经常要摔跤,她的病正是高血压引起脑梗的,又最怕摔跤。次数多了,我急了也会大声吼她。妈妈总是笑眯眯的望着我,不断点头。我知道:她能理解那份焦虑的关切。
今年初,家里又换保姆了,并且提出来不帮妈妈洗澡。正好媳妇儿也刚生了小儿子,那种忙碌和艰辛可想而知。但妈妈不能不洗澡啊,我想了想,跟妈妈说:今后我给您洗澡吧。妈妈当时极不情愿:我想,是因为觉得儿子大了,难为情吧。我笑着说:妈妈,当年您给儿子洗澡,现在,儿子还账来了,应该的。
记得第一次洗澡,妈妈始终放不开,我就边给她洗头,边说笑话,把她当孩子一样慢慢的逗,她笑得好开心,渐渐就习惯了。以至于后来有时吃过晚饭,她就会自觉把换洗衣物放在卫生间,就等我洗完碗给她洗澡呢。看着曾经哺乳过我的乳房像瘪着的口袋一样挂在妈妈身上,我觉得这也算是反哺的一种形式吧。
当我决定了要援彝后,跟妈妈聊了好一会儿话,就怕她不支持我,更怕她不习惯离开我的日子。但我发现,这些都是过虑了,能从她的表情和动作上感觉出她是理解我的:作为中国人,祖国有需要,应该回报和反哺社会了。所以妈妈望着我轻轻的笑,特别慈祥。
在离开泸州之前那一晚,最后一次给妈妈洗澡,洗得特别仔细,妈妈也分外安静地望着我。尽管她支持我,但那份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始终是割不开的呀。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何尝不是儿行千里担忧母呢。
来盐源第四天,我给家里视频聊天,也让妈妈看看我。当她从手机视频里见到我时,激动地呜呜呜的,眼泪一直往下流。我强作笑脸对着她说:妈妈,这边挺好的,我习惯,没有想象得困难,这边的同志都很和善,处处照顾我。你在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哈。关了视频,一个人却默默地流下了泪水:是啊,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她,到外地工作,相依为命的感觉谁都需要时间来适应。
很多时候都听到大家称祖国为母亲,也许,正因为祖国和母亲一样关心和爱护我们。能在有生之年,为另一位伟大的母亲做点事情,我觉得是值得的,相信这也是妈妈的心意。常怀感恩之心,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呢?
时间地点: 2018年7月15日于坝窝村
关 键 词:彝乡的希望
来到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已经是第十二天了。与村干部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行走在崇山峻岭中,跳过涨水的小溪,翻过荆棘的山坡,到一户户彝家回访脱贫巩固效果。渐渐的,对这个未来两年的工作环境有了更为具体的印象。
坝窝村只是盐源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从县城出发,沿弯曲的公路行驶75公里,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特别是盐塘乡政府前行不远,分道往云南宁蒗县那条公路还在全面整修,大坑小凼的土路面颠簸不平。尤其是雨天,真担心车辆会陷在其中不能自拔。第一次到村上,听从当地的意见,抄了一条近道,那是以前采矿废弃后延伸的土公路,雨天根本无法通行。这就是坝窝村与外界联系的两条生命通道。
坝窝村平均海拔2700米,幅员面积40.6平方公里,相当于泸州某些乡镇的面积了。偌大的地盘却只有3323亩的耕地,其余大部分土地都被森林覆盖。全村375户1413人,全都是彝族同胞。其中贫困户64户339人。这就是坝窝村的村情。
走访中了解到,该村的贫困户全部实行了住房改造,新建三间并排砖混结构主体建筑的彝家新寨,旁边自行配套生产和生活用房。每家都统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修建洗浴和入厕一体的卫生间。村境内主要通道已筹集资金改造拓宽为4.5米的水泥路。往宁蒗县的公路也正在升级改造中,还计划将废弃后延伸的采矿公路也进行硬化。要致富,先修路,看来坝窝村的干部群众早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来盐源之前,听别人传言,这里的群众由于一步跨千年,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比较落后。到了之后特意了解了一下,全村0-18岁的儿童少年502人,有37人辍学;其中贫困户的儿童少年70人,辍学的也有6人。看到这个数据,大吃一惊!仔细了解,才发现这些辍学的都是16周岁以上的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自愿早早的就业,主动为家庭承担起一份经济责任。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为他们这份懂事而感到骄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精准扶贫要求: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我看来,前面两个“好”可以通过突击,短期内就能实现。而后两个“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来养成。当年的“板凳革命”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至今,也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老乡。有的家庭依然有杀猪宰鸡吃坨坨肉的浪费现象。
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坐吃山空的危机,纷纷外出务工,有的家庭多达3人,其中64户贫困户中,就有82人外出务工,家里经济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这也是杜绝砍树卖钱,还绿水青山的良好转变。
彝乡也逐渐形成重视教育的风气,之前村里的小学有低年级教学,随着“一村一幼”工程和小学寄宿制的推进,村里只保留了幼儿园,小学生都到乡里中心校寄宿读书了。随着教育普及和家庭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彝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迄今为止,坝窝村在读本科(大专)已有13人,其中贫困户家庭的孩子就有6人!他们深知: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
谈到教育,让我想起一个叫马阿古的彝族汉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一点,他一口气将两女一子都送到大学校园。每每与村民谈论起孩子时,那黝黑的脸庞总是洋溢着一份自豪!是啊,曾几何时,彝乡相互“炫耀”的话题也在悄悄改变,在每个彝乡村寨,谁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谁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了,已成为新一代的“攀比”话题。孩子们也卯足劲儿,争取在学业上光宗耀祖,好风气已蔚然成风。
扶贫关键在于扶智,只要这一方水土养育的孩子在文化教育上有了长足发展,何愁脱贫成效不巩固?何愁养不成好习惯?何愁形不成好风气?
通过漂亮的住房,崭新的卫浴房,宽阔的道路,务工的青年,读书的孩子,彝乡的希望已悄然撒落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在不久的将来,彝乡人民与其他同胞一样,奔向幸福的生活!对此,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