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社会服务

为了一个贫困老人的健康 ——扶贫亲历者说

2020-10-13 10:58:13  来源:德阳市委

贫困是一个时代永恒的主题,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政府永恒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解除人民贫困问题当成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制定了无数政策,采取了无数措施,都为了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入新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解决人民群众贫困问题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攻坚,努力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小康社会。扶贫的方式林林种种,有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兜底扶贫等等,全民、全社会都参与了这伟大的扶贫事业。

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农村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农工党人,参与农村扶贫攻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己除了参与政府和单位安排的开展技术指导的“产业扶贫”、举办技术讲座的“教育扶贫”工作外,还受单位指派,参加了“点对点,户对户”的对口帮扶的扶贫活动,为了一个因病致贫的老人的健康,我似乎也做了点什么“凡人小事”……

2016年底,单位召开职工会安排2017年对口帮扶的扶贫工作,每一位干部职工都具体落实了一户帮扶对象。我们市林业局负责扶贫的地方是罗江县新盛镇木桥村和双石村,单位给我安排的扶贫对象是木桥村的何云山家。这户人家原本是单位另一位同志扶了两年贫的人家,本应在2015年底脱贫,至今还列在扶贫名单里,可想而知,这户人家扶贫难度不是一般化的大。记得像我们这些单位安排以个人负责的点对点对口扶贫,不外乎是在年末或年初,自己花点钱,买点慰问品去看望一下帮扶户,聊聊家常;做得好一点就是买点小猪、小鸡和饲料送给贫困户,让他们养大了卖点钱,就算扶过贫了,至于能否解决真正的贫困问题,那就不是我们的能力范围了。当然,对于这样的扶贫活动,自己也是颇有微词的,也在反复的考量,怎样才能在扶贫工作中略尽绵薄,能让老百姓真正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面对这样一户被“扶”几年都还在贫困户名册上的扶贫对象,我陷入了沉思,这户人家贫困的原因是啥?他们脱贫致富问题的症结在那里?我得弄清楚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施治。我向原先帮扶这户人家的同事询问了一下,这位同志轻描淡写的告诉我,这户人家是因病致贫,至于贫困到何种地步,他就没深说了。我去电向木桥村曾书记询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我决定亲自去何云山家了解情况。

2017年3月的一天,我和单位的同事郑文、李文秀、刘红英商量一起去木桥村看看,他们的扶贫对象是连续扶了几年的,情况熟悉,知道该怎样帮扶,他们决定路过黄许禽苗市场买点小鸡仔和饲料送给贫困户,待贫困户养大了,再买回来,让贫困户增加一点收入,跨过贫困线,“离开”贫困户名单。他们的扶贫的思路和方法都有了。可是,我对我要帮扶的那户贫困户,“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清楚,我总不能想这些同事一样买几只小鸡仔,送给人家养大,再买回来。万一别人没有精力养鸡咋办?

路上,我左思右想,决定利用自己是农工党员医药卫生界朋友多的优势,请罗江县医院的农工党员朋友帮忙,安排几个医生,先弄清楚这户人家是怎样“因病致贫”的,然后再通过他们把病人治好,从根本上消除这户人家贫困因素。于是,我给罗江县人民医院的张平富院长打了个电话,请他安排一、两个医生随我一道去木桥村何云山家看看。张平富是农工党罗江县支部的主委,和我是好朋友,与党与己,他都不能不帮我。他接到我的电话后,二话不说,欣然答应,立即安排了两位医生去新盛镇木桥村等我。

半个小时后来,我们到了新盛镇木桥村,我还是第一到木桥村,地震灾后新建的村委会,是紧靠路边的四合院,漂亮整洁,一面五星红旗在院子边的旗杆上随风飘扬。木桥村的曾书记和两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早早就等候在那里了。其中一个还是我的熟人,是有“砍脑壳”之称的罗江县人民医院的脑外科专家曾勇,也是一个资深的农工党员。

随后,在曾书记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何云山家。到了那里一看,建了几年的红砖平房,还似新修的一样,色彩鲜艳,卷帘门向上卷起,怎么看也不像“贫困户”。何云山夫妇早已在门口等着我们,一问才知道,曾书记提前给他们打了电话。何云山精明干练,一看就是一个农村能干人,何云山的老伴弯着腰,扶着门框,显得很无力。通过询问,果然何云山不同一般,在农村也算能人,是早期的农村拖拉机手,家里也有这些家什,农闲时跑跑运输,农忙时,帮人收割犁田。本来家庭也还算富裕。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妻子突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腰杆直不起来,啥活也不能干,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治好,就这样家里的存款用完不说,还借了不少的账,病也没医好。就这样由富裕户转为贫困户,这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事例。

听完何云山的叙述,曾勇和他随行的医生给何云山的老伴认真地检查了身体。最后提出让何云山的老伴去罗江县医院治疗,安排最好的住院环境,请最好的医生给她动手术,除了医疗扶贫兜底费用外(政府财政出),其他治疗费用全免。这对一个日常开支都捉襟见肘的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福报,可以节省不少开支。这也是我们农工党在为人民做好事。听了这样的安排,何云山夫妇也非常高兴,决定挤出时间去医院动手术,把病治疗好。我们参观了何云山的家,收拾的很整洁,没有养鸡、鸭、猪,明显是缺乏劳力,何云山在外面干活,老伴生病,没办法干事,里里外外全靠何云山,若不是老伴生病,这个家庭应该是收入殷实的家庭。再问了问,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何云山说,只要老伴病好了,啥都轻松了。

和何云山约定了带老伴去罗江县医院治病的时间,我们离开了何云山家。路上,我再次与曾勇商定了帮助何云山老伴治病的方案,争取早日帮何云山老伴治好病,让他们家早日脱贫致富。回到单位后,尽管事情繁多,但我也不时给何云山去电话,催促他们尽快去医院治病。一来二去,农忙过后,他们才去罗江县医院住院治病。张平富院长亲自安排医生给何云山的老伴动手术,成功地解决了她腰柱间盘突出问题,让她终于重新直起了腰。

后来,我又去了几次何云山家,看见他老伴腰杆一天天直起来,精神一天天好起来,心里也很欣慰,我们总算为贫困的老百姓做了一点事。2018年2月,我再一次去何云山家,这是我退休前,结束“点对点、户对户”帮助贫困户的最后一次家访。当我在曾书记陪同下来到何云山家门口时,卷帘门禁闭,显然家里没人,一问邻居才知道,何云山和他的老伴去中江县的黄鹿镇看女儿去了,而且是走路去的。一个连腰都直不起来的腰柱间盘突出的老人,能够走几十里山路去走人户,那说明,这个老人的病全好了。在回村部的路上,曾书记告诉我,何云山家去年人均收入已经突破市里划定的贫困户的底线,不在村级贫困人员名单中了,成功地脱贫了。虽然,没能见到何云山夫妇,我也很高兴,尤其是听到他们“走”出贫困人员名单,更是为他们高兴。

何云山夫妇是千千万万农村贫困人员中的一户,他们家致贫的原因就是因病致贫,当他们解决了疾病问题,他们的生活就会很快地好起来,扶贫,找到了扶贫对象贫困的原因,对症施治,就会跟快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农村扶贫,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努力,才能从更本上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