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善温暖,视患者如亲人;他诊断精准,治病救人争分夺秒;他团结同事,用行动彰显榜样的力量……他就是农工党广元市委直属一支部党员、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思荣。
“事关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
“张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51岁的张先生是幸运的。他口中的张主任便是广元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思荣。
故事还得从今年的7月16日下午说起。
张思荣带领团队查房
这天下午,张思荣与往常一样,正在门诊坐诊。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张主任,快到急诊科来一下,有位病人情况特殊。”
三步并着两步,张思荣赶到急诊科。急救床上,张先生面色土灰,满头大汗,浑身湿冷,直呼腹部胀闷。
“赶快做心电图……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立即准备急诊介入手术。”张思荣果断地说,掏出手机便打向介入中心。
“我是腹部胀闷,心脏怎么会有问题呢?”张先生坚称诊断错误,家属也表示不理解。
“事关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要相信我们专业的推断。” 张思荣语句铿锵,字字真情。随后,张先生血压快速降低,心率39次/分,随时有心跳停止的危险。
各相关科室配合娴熟,术前检查一路绿灯,介入手术室准备就绪,抢救团队迅速就位,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冠状动脉造影、与家属简要沟通病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从患者入急诊科到支架手术结束,全程用时不到50分钟,一场“生死时速”被张主任及其团队演绎得酣畅淋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往往很高。在我们心内科医生眼里,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诊断的准确性和抢救的及时性,常常决定着病人的不同预后。”张思荣说。
逐渐康复的张先生动容地说:“如果不是张主任的坚持,如果不是医院的紧密配合,我的病情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张思荣从医近30年的时间里,像张先生这样幸运的病人有许多许多。曾经有两位90多岁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因抢救及时,康复情况相当理想。
情系患者,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
8月4日上午,来自青川县三锅镇桥楼社区河西村杜家岭的文丹,对张思荣充满感激之情,坚持要求实名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今年4月26日,文丹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被同事送到广元市中医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发大面积脑梗死”。面对47岁就瘫痪在床、心衰完全无法平卧休息的年轻生命,张思荣主任带领医护团队精心设计治疗和护理方案,每天都要询问文丹病情,详细观察每一个细微的临床变化,并不断调整方案。6月1日,文丹康复出院,科室精心制定了慢性病治疗管理方案,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指导后续康复。
张思荣正在为张大爷写用药说明
文丹说:“当时大家都以为我要瘫痪了,没想到现在恢复得这么好。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我是在张主任的救治下好起来的。”
妹妹文静把文丹的康复情况录制成抖音,被朝天区一位病友看到后,也来到广元市中医院接受治疗。
无独有偶,同样来自青川县姚渡镇场镇60多岁的杜先生,因患慢性心力衰竭,7年来一直由张思荣主任给他诊治。他说,“张主任的药不贵,我们都吃得起。而且态度很好,我们该做什么,该吃什么,该注意什么,都给我们说得一清二楚。如果都像张主任这样看病,我们老百姓就有福了。”
在张思荣的诊室里,看不到愁眉苦脸,看不到痛苦的表情,更多的是欢声笑语,气氛融洽。
他说作为医生,解除病人身体上的痛苦那是技术。解除病人心理上的痛苦,那是医者仁心。要当好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技,还要努力涵养医德,要把患者当亲人,与他们心心相印。
张思荣说:“最无奈的时候,是听到病人家属放弃抢救的时候;最无力的时候,是眼看着一颗跳动的心脏慢慢失去生命活力的时候。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如果生命因抢救不力出现问题,那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也是不能原谅的。”
桃李不言,用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张思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内科专业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手术治疗,独立开展心脏介入手术2000余例,特别是对冠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手术有独到之处。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张思荣与患者交流
介入中心副护士长陈宁说,“张主任身上有股正气,总让人不得不向他看齐。”
科室医生陈宇,多次与张思荣配合抢救病人。“张主任对每一台手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对每一位患者亲如家人的情感,让人崇敬。”
作为多年的带教老师,张主任带过的学生无数,他总是谦虚地说,怕带不好学生,误了别人的一生。但他带过的学生中,有的在更高一级的医院大显身手,有的走上了管理岗位,当上了院长。
正在实习和见习的姜鑫汶、李瑶说:“张主任对我们非常严格,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从他身上,我们在不断学习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医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思荣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奋战治病救人的第一线。每一次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他总是冲在最前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事迹在四川学习平台专题报道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