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党员风采

甘做扶贫路上一粒沙 ——记达州市农工党员、市政协委员蒋登帝

2018-09-26 10:17:17  来源:农工党四川省委

从农民的儿子到返乡创业的企业家,从农业创业者到真抓实干带动脱贫攻坚的先行军,达州市帝源家庭农场董事长蒋登帝,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农工党员、市政协委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责任担当。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他立足“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思路,围绕扶贫需扶智这一理念,在“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的推动下,每年解决当地100余人再就业,并帮助村民实现种养殖业大额增收,有力地解决贫困村群众产业发展难、产品销售难、增收致富难等问题。

达州市农工党员、市政协委员蒋登帝.jpg

回到农村  智志同扶助农脱贫增收

蒋登帝的农场,坐落于达州市赵家镇石垭村,2012年以前,当地村民基本上呈现务农收入低的问题,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南下打工便是大多数人出路。2012年,跳出“农”门的蒋登帝回到农村,在石垭村创办了达州第一家家庭农场。扎根基层,成为一个基层农业人,他想做的不仅仅是发家致富,更多的还是在一份社会责任的趋使下帮助家乡农民脱贫增收。在6年的“农民”生活中,他经常走访贫困户,与他们交流沟通。本着“扶‘智’更要扶‘志’,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对贫困户进行鼓励,让他们逐渐有了战胜贫穷的信心。同时蒋登帝还深入了解各家情况,针对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更多的有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如首先在农场创办农民夜校,在让农村村民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在农场示范园里,每月不定期召集农民现场学习农业种植、养殖先进技术,为农民灌输科学种植的理念,重拾农村人民的农业信心;其次自2012年至今,蒋登帝投入200多万元,在村内修建水库1个、便民公路15公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源于实践、实干的建议,才能更接地气,更有质量,蒋登帝将投身脱贫攻坚的一些思考,以党外人士建议、政协提案等方式,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提交的《以智力扶持引导农民脱贫奔康的建议》等得到广泛关注和积极落实。

产业扶贫  因户施策授农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只是输血,更是造血,帮助贫困人民致富不只是简单的捐赠,更多的是给予致富的能力。帝源农场按照产业扶贫的思路,针对各家各户实际情况,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

一是为周边待业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提供再就业机会。根据不同村民的具体能力及特长,分配到不同岗位,教授种植、养殖、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农民专业知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固定工人及临时工人在内,每年约100人在帝源农场实现再就业,每年每位农民工约增收2万元以上,大大地解决了周边5个村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二是实行“大园区、小业主”方针。农场作为牵头人,为村民修建农业生产设施,并提供产品种苗、技术支持指导、产品统一销售,农民负责生产种植,有力地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设施、技术、销售”这三个最大的难题。最后使农场和农民真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生存共利益,农民不仅仅是劳动者,也是创业者,是园区的业主之一,拥有了更多自主致富的能力。

三是随着农场生态与旅游多元化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游玩,日趋高涨的人流量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如农场为周边村民提供农副产品售卖点,周末或节假日村民都将自家蔬菜、鸡蛋、土鸡、水果等带来售卖,也为他们带来了一定收入。同时农场也鼓励周边村民开设便民超市、旅游民宿、农家乐等项目与农场项目契合携行,通过多元组合的乡村项目吸引游客消费,带动增收。目前,农场周边已有村民开设便民超市一家、民宿一家、农家乐一家,收益可观。在这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实施下,村民脱贫增收初见成效。

责任在肩  以实干践行初心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走向可持续致富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常言不忘初心,而蒋登帝的初心,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基层的农工党员、政协委员,投身、助力脱贫攻坚是政治责任;作为曾经的,更是永远的“农民”,带领身边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用自己的技术去拼搏,不等、不靠、不要,不仅脱贫,更要致富。初心铭记,更要践行初心,更要实干苦干加油干,才能更好的实现初心!“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做扶贫路上一粒沙”,蒋登帝如是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