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党员风采

脱贫攻坚路上的“牛”劲——记四川农工党党员陈昌志

2019-07-17 09:23:33  来源:巴中市委会

农工党党员陈昌志,40出头,高高的个子,宽胖的脸庞,全身总透露出一股能干实干的劲头。的确,他是四川省园林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在巴中市成立了一家名叫“大水牛”的公司,帮助140余名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090元,一举使昔日的贫困村脱贫摘帽。他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农工党员、优秀民营企业家、十大天府园艺名匠等荣誉称号。

牛的情怀——牵手朱垭村

2016年,已在成都市温江区做园林艺术产业多年并取得一定成就的陈昌志,在一次参加农工党四川省委直属支部组织生活中,了解到农工党四川省委挂包帮扶的贫困村——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朱垭,集体经济贫弱,农民人均收入低,仍有142名群众处于贫困境地时,他浮想联翩,彻夜难眼。

8月,农工党省委组织相关人员赴朱垭村考察时,陈昌志早早挤在队伍中。朱垭村距离温江区400公里,从温江区开车到朱垭村单程需5个多小时,看到路途如此遥远,如此闭塞的穷山僻壤,再想到要告别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和刚满两岁的儿子,陈昌志有些徘徊。

考察活动中,朱垭村落后的经济基础、大量撂荒的土地、贫困贫穷的现状深深映入陈昌志的眼帘。他来到一户贫困户家中,当村干部介绍:“他们是来考察投资,发展产业的”,那位贫困户激动地说:“这下我们摆脱贫穷有希望了,感谢您们啊!”。回程途中,考察的所见所闻在陈昌志脑海中闪现,老百姓激动的神情和期盼的眼光深深触动着陈昌志。

陈昌志回到成都后,他说服家人,说服同事,并立即向党支部汇报到朱垭村投资发展产业的想法,得到党支部的充分认可和支持。说干就干,9月初,陈昌志采集朱垭村土壤样本到成都农科院检测化验,随即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科院等专家来朱垭村实地考察后,在巴中市成立了“巴中市大水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确定公司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决心把朱垭村打造成四季花开、果药飘香、生态优美的文明新村,让当地群众就地务工,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目标。

牛的干劲——汗水洒田野

为让村民早日甩掉穷帽子,早日过上好日子,为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树立好农工党员形象,陈昌志驻足朱垭村,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田间地头。

9月22日,他与村“两委”及老百姓在朱垭村完成流转土地342亩的所有手续。

2017年1月30日,阴历正月初三,为抢抓农时,陈昌志与家人告别春节的温馨,又来到了朱垭村,初四一早,他就带领贫困户和村民开始了新年后的种植工作。

正月十六的中午,还未吃午饭在田间忙着植树的陈昌志忽然接到妻子的电话:“儿子感冒高烧不退,需马上送专科医院诊疗,叫他立即回温江。”怎么办?就是插上翅膀也飞不回,情急之下,他想到党组织里的很多党员都是医生。于是,他给支部主委打电话,主委叫他暂不忙回温,孩子的病治疗由他们负责协调落实。三天后,妻子来电说,孩子病情好转,放心干他的事业。此时,他想起组织对他的支持,妻子对他的鼓励,脸颊分不清流淌着汗水还是泪水。

2月27日,村里的田间种植工作完成。一共种植樱桃树21.2万株、姜黄20.3吨、种植百合5.4吨、樱花2.1万株、北美海棠7200株。

从2016年8月考察朱垭村到项目一期342亩种植全部完成,仅用6个月时间,陈昌志没向地方政府和部门提过任何要求和条件,朱垭村整个项目总投资527万元全部由他自己筹措,他说:“既然是真心帮扶群众,就不能伸手向政府要,不能给政府添负担,要实实在在把产业做起来才行”。

陈昌志在产业发展中坚持贫困户优先原则,探索创新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增加贫困户、贫困村收入。为吸纳更多贫困户入股到公司来,他深入少数不了解情况的贫困户家中宣传政策,讲解公司运行模式,最终优先流转村内35户贫困户土地,并安排80多名村民到园区务工。2017年,给贫困户发放土地租金10.26万元,务工工资116.4万元,户均增收1.15万元。同时,入股分红实行前三年按6%的比例保底分红,保证了贫困户的利益和收入稳定。

他与贫困户签订联合养蜂协议,养蜂的全部材料和技术工人由公司提供,山间地头补种蜜源植物的全部资金投入由公司承担,贫困户只需提供养蜂场地。每次蜂蜜产出后,按照公司82%、贫困户15%、村集体3%的比例对蜂蜜产量进行分配,参与贫困户年均实现增收4600元(蜂产品收入3600元和务工收入1000元)。

在实施产业扶贫的同时,陈昌志还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将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向成都、温江、绵阳、内江等地的朋友销售,帮助拓宽销售渠道。2018年公司累计为贫困户销售猪肉1.757万斤、鸡鸭335只、禽蛋1.731万枚,销售黑豆、红薯、大米、油菜籽等农作物1.486万斤,销售腊肉、豆瓣、酸菜等土特产2673斤,销售额达30.89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

陈昌志在朱垭村还创新建立扶贫兜底机制。村内有一杨姓人家,子女长期联系不上,家中仅有两个孤寡老人,生活仅靠社会捐助和政府救助。还有一户,男的残疾,妻子智力障碍,无儿无女。看到这种情况,他决定将企业每年利润的1%设为扶贫基金,用于帮扶村里失去劳动能力的特困户,2017年至今已发放基金5户10万元。

三年来,陈昌志脚踏实地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水牛”公司初步创收1072万元,累计帮助脱贫132人,朱垭村于2018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牛的愿景——与民共振兴

看到成绩,陈昌志扎根大巴山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为“大水牛”赋予了新的使命。陈昌志决定复制这个公司参与精准脱贫、公司投入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模式,扩大规模,让更多群众受益受惠。到今年初,公司的产业规模已经从最初的朱垭村扩展到2个区县(巴中市巴州区和通江县)4个乡镇(巴州区大和乡、清江镇、水宁寺镇,通江县杨柏镇)11个村(社区),其中贫困村2个,贫困户723户、贫困人口2170人,共流转土地4035亩(其中约40%为撂荒耕地),村集体林地765亩;种植樱桃果树32万多株,种植姜黄、蒲公英、紫苏、陈艾、百合和桔梗等中药材3272亩,种植樱花、北美海棠、中国红枫、北美红枫、杜鹃和百合等观赏植物757亩;打造水果采摘园、中药材采收园两个、红枫景区一个。

现在“大水牛”公司务工的贫困户有237户723人,其中长期务工贫困户84户,累计发放土地流转租金237.8万元,发放务工工资436.4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670元;带动非贫困户1165户2462人,人均增收2529元;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26.4万元。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陈昌志没有满足于群众生活由“贫穷落后”到“家道小康”的成就,而是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布局第二、第三产业,采取“业主投资、集体出资、群众集资”的办法,规划占地4743亩,总投资2.8亿元的农业产业园,开发四季赏花节、樱桃采摘节、红叶节和药材采收等乡村休闲项目,建设果、药存储和加工项目,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乡村休闲度假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自己成为乡村振兴中一头无怨无悔的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