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高龄,仍在坐诊的老院长李恒明,是一名农工党党员,行医数十载,勤勉尽职的她头顶有数十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球华人医药事业杰出成就奖、遂宁市名中医……虽然荣耀加身,但在患者面前李恒明毫无架子,只是一位治病心切的普通医生,是患者眼中的亲切的李医生、李阿姨、李婆婆。
她的故事,从一碗放凉的抄手开始
“小朋友,你几岁了?哪里不好?”
“肚子痛。”九岁的小乐回答道。
在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院区的名医馆门诊室内,老院长李恒明一边在小乐的腹部轻轻按压,一边问道:“这里痛不痛,平时打不打嗝……”问完小乐的病情,已经是中午12点40分。李恒明没来得及歇一口气、喝一口水,又继续跟小乐的妈妈林女士聊了起来。
桌子的一角,摆着食堂送过来的一碗红油抄手,因为放置的时间太长,汤汁已经开始凝固。旁边一直有患者小声劝说,“李院长,您先把饭吃了嘛!”
李恒明笑着摆了摆手,“不忙!”
这个场景,对熟悉李恒明的患者来说一点也不陌生,这就是她日常工作的写照。退休二十余年来,只要是坐诊日,李恒明每天早晨8点之前,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名医馆,一坐就是8小时以上,很多时候都是家人们打来电话催促她快回家吃饭。耄耋之年,顶着一头银丝的李恒明,已经坚守杏林六十余载,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医学事业。
抗战受伤的士兵,使她走上医学的道路
今年85岁的李恒明,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抗日战争时期。幸亏当时家里人开明,虽然她是女孩子,但还是从小就被送进学堂读书,一路读到了遂宁当时的“女子中学”。
“上中学的时候,看到街上很多因为抗战受伤的士兵,当时我就想,自己要当个医生,就可以给他们治疗。”李恒明说道,本来自己工科成绩特别好,看到那些士兵她心软了。“后来,老师也建议我上医学院。所以,我便考了华西大学医学院,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1955年,20岁的李恒明毕业后被分配回遂宁工作,后来又到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中医三年,并跟师卓雨农等全国名医,积累了深厚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不断的学习,李恒明也在不断地成长,从一名主治医生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再到科室主任、市中医院院长、农工党遂宁市委第一届主委……
1996年退休后,她又被返聘回名医馆。很多人劝她,年纪这么大了就不要折腾了,回家享享清福,但她又重新坐回了诊室里,“如果我不在医院坐诊,病人也会找到家里来,他们这么信任我,我也舍不得他们!”
行医之路有常人难以理解的辛苦,但是这条路,李恒明一走就是六十多年,几十年如一日,为治病救人丝毫不敢懈怠。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李恒明对待工作仍然一丝不苟。“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她就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病人。在她看来,世事就怕“认真”二字。
老患者都知道,李恒明诊治患者特别“慢”,一个小时可能就只诊治两三个患者。因为在她诊治的过程中,不仅要问病情、找病因,还要教患者自己识别病情、分析病因。她说,“只有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考虑到李恒明的年龄和身体条件,现在医院只给她排半天门诊的班。但是来找她看病的病人太多了,甚至有很多病人特地从外地赶来。为了不让病人白跑一趟,李恒明常常会“拖堂”,把半天门诊拖成一天。节假日本该休息,她也闲不下来,跑到诊室来为患者看病。
除了对工作认真负责,李恒明更是坚守原则,对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从来不给任何人开“后门”。有时候有熟人来找她看病,想要插个队,她都是请他们去挂号排队,按号看病。她说,“大家来看病,都很赶时间,都很辛苦,是我的‘熟人’,就更要支持我的工作!”
以身作则,为农工党党员树榜样
李恒明作为一名农工党老党员,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给年轻党员们上党课,讲述农工党革命先烈们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历史,讲述医院老一辈农工党党员的艰苦创业史,讲述农工党党员的传承史...她说:“农工党经历了九十余载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一代又一代农工党人同中国共产党并肩奋斗、携手前进,谱写了辉煌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个伟大时刻,希望我们的年轻党员铭记我们的历史和使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为理想而奋斗!”李恒明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她就还将继续坐在诊室里,为患者们服务,为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