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金堂县,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三十年如一日深耕骨科领域,带领团队从县级医院普通科室发展为成都市医学重点专科;他身披白衣却心怀家国,以农工党党员和政协委员的双重身份架起医患与政策的桥梁。他,就是农工党金堂县总支党员、四川大学华西金堂医院骨科主任王艇——一位用医术医德雕刻生命奇迹,以参政之笔书写民生情怀的杏林坚守者。
2024年12月,随着“成都市医学重点专科”的牌匾在华西金堂医院骨科挂牌,王艇的职业生涯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1971年出生的骨科专家,不仅是卫生部科研项目负责人、医学专著编撰者,更是揽获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奖、金堂县“政府特殊津贴”等十余项荣誉的学科带头人。但比这些光环更耀眼的,是他“十年铸骨担使命一腔赤诚献杏林”医路人生。
从住院医生到科室主任:医路成长的坚实步伐
1993年7月,王艇从医学院校毕业,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成为一名住院医师。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经过努力地实践和学习,他迅速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持续学习骨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积极引进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007年11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他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越的科研水平脱颖而出,被任命为科室主任。从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到成为科室的领头羊,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但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实践、积累和提升,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带领科室取得巨大进步:创新引领,全面发展
作为科室主任,王艇全面负责科室的管理工作。他制定科室的发展规划、优化人员管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为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推动骨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了科室的学术地位。在教学方面,他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关爱年轻医生的成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临床教学实践,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他的指导下,众多年轻医生茁壮成长,成为科室的中坚力量。
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的骨科团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今,金堂医院骨科已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专科、全县创伤急救中心及人工关节置换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学科联盟单位、成都市骨科质控中心及运动医学质控中心分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骨科ERASPLUS示范病房”。科室医生荣获金堂十佳工匠1人、金堂工匠2人,省市骨科专委会任职14人。科室还开设了创伤骨科、人工关节、脊柱外科、运动医学、足踝外科、创面修复等亚专业,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全面的医疗服务。
参政议政作贡献:心系民生,履职尽责
王艇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还是一名积极参政议政的农工党人和政协委员。他先后担任农工党金堂县总支一支部委员、主委,总支委员、副主委,县政协委员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他围绕医疗事业发展、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深入开展调研,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提案。多个建议议案被采纳并付诸实施,有效推动了当地民生事业的改善和发展。
在专业领域,他更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他深知,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和政协委员,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他始终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普及骨科知识,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农工党人和医务工作者的意义所在。
从1993年那个怀揣听诊器的青涩医学生,到如今两鬓微霜的学科领军者;从手术台前专注的“金堂工匠”,到政协会议上为民发声的农工党党员,王艇用三十年完成了对“大医精诚”的当代诠释。这些年里,有凌晨急诊室的无影灯光,有基层调研笔记本上的密密麻麻,更有整个骨科团队蓬勃发展的年轮印记。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医路上,他正以“匠人”的执着和“行者”的热忱,继续书写着新时代医者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