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土著“小麻鱼儿”,火上成都市“两会”!

作者:  审稿人:  单位:成都市委会  时间:2023-02-24 16:44:38  阅读次数:

“你看,这个鱼的嘴唇是蓝色的,学名是蓝吻鳑(pánɡ)鲏(pí),也叫菜板鱼、箥萁鱼、蓝鼻子。”

“还有这个鱼,鳍是桔红色的,很漂亮,这是四川吻虾虎鱼,产区种群数量较小,极具观赏价值。”

“是不是挺像热带鱼,但其实它们都是成都本地的特有品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麻鱼儿’!”

一边分享手机相册,一边如数家珍般介绍的这名市政协委员叫翟世明,作为农工党成都市锦江区总支副主委、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今年是他首次履职。

2月21日下午,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小组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加强成都市原生鱼类保护的建议”。对成都“土著鱼”颇有兴趣的他对是否宣传这个“声音”,却陷入“纠结”。多次沟通后,他终于愿意和小锦聊聊这些鱼的“故事”。

“对水质极为敏感”的它们

是成都水生环境的指示性物种

“说实话,我的内心真挺矛盾!”翟世明说出了顾虑,原来这些成都原生鱼虽然“颜值”普遍高,但体型和数量都小,再加上并非都在保护名录上,脆弱的属性让它们有灭绝风险,“一方面想通过宣传让专业机构和当地联动健全相应的保护机制体系,但又担心它们‘出名’后被大肆捕捞。”

四川吻虾虎鱼

成都平原密集的水网是多个重点水生保护物种的栖息地,有多种本地原生鱼类。去年在和中科院、四川大学多位专家的几次走访调研中,他发现了这些“土著鱼”的踪迹,本地特有鱼类大概有4、5种,多为超小型鱼,多分布于小溪、沟渠、泉眼等地,比如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稀有鮈(jū)鲫,四川省重点保护物种成都马口鱼、四川吻虾虎鱼、彭县似䱻(huá),“它们对水环境质量极为敏感,说明成都的水质比较优良,是成都水生环境的指示性物种”。

“有两种原生鱼类是成都特有的,就是蓝吻鳑鲏和濛阳鱊,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它们分布在彭州、郫都、都江堰境内的小河或沟渠。”翟世明表示,这些“土著鱼”其实很早就在我们身边,但由于社会公众缺乏原生鱼知识、原生鱼类基础科研薄弱,使得保护监管机制缺失,面临过度捕捞、人为损坏生存环境受损的风险。

对此,他建议——

1.建立原生鱼物种名录,编制原生鱼类及其生境图谱,建立重要生境数据库;

2.对已纳入国家、省级保护名录的原生鱼加强执法监管,对尚未纳入保护名录的尽快明确保护等级;

3.推动原生鱼生态价值转化,比如彭州市九尺镇本身就以泉水文化闻名,泉眼是原生鱼的栖息地,对这些地点进行保护并形成生态与景观融合的样板,有助于打造文化“新名片”。

去年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

“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造访锦江;“夜游锦江”大年初三的船票直接售罄……除了“土著鱼”,成都锦江近来也人气十足,既有珍贵的“神奇动物”,也有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

稀有鮈鲫

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近年来,成都以锦江水生态治理为引擎,探索出一条治水新路径。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我们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业企业治污减排、农业农村水环境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水生态保护和修复“626”工程,全市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70.5%提升至2022年的100%。”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表示,目前流域内鱼类种类从23种增加至50余种,罕见的三趾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猴面鹰、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等也相继造访锦江,生态锦江、人文锦江正逐步重现。

对于越来越优良的成都水生态环境,翟世明同样深有感触,“越高等级的捕食者出现,代表这里的水生态系统越好。”

据张军介绍,今年成都将持续巩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陆续出台相关方案、条例,为“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将强化科技支撑,在已建成的锦江流域1142个入河排污口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完善智慧监管能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落实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

水为天府之国成都注入了灵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