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聚焦2023年全省两会

【两会时间·农工风采】农工党四川省委会集体提案快报(一)

2023-01-12 15:00:06  来源:

农工党四川省委始终把履行职能、服务大局这一重要职责使命落地落实见行见效,高度重视省政协全会这一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平台,在历年省政协全会上提交了一系列集体提案,参政议政工作结出丰硕成果。今年,农工党四川省委将在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交16个集体提案,涉及中医药产业、人口发展、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加快高性能有机氟材料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建议

【背景】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氟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氟化工相关企业约1000家,年产值超600亿元,氟化工基础及通用产品产量占全球的55%以上,产业年增速15%以上。氟化工产业链以萤石为起点,中上游主要为氢氟酸及氟化铝等,并延伸出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和无机氟化物四大类,终端产品为空调及汽车制冷剂、工业含氟新材料、半导体领域中极其重要的电子级氢氟酸等。作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先进材料”,氟材料在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等应用领域不断深入,我们应发挥丰富的天然气和井盐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其在化工领域的使用范围,延伸发展高性能氟材料产业链,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全省及云南、贵州等氟材料应用加工行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形成氟化工(无水氟化氢)、含氟精细化学品、化工机械、环保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

【存在问题】

(一)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

以我省高性能有机氟材料产业代表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例,位于产业链中游,产品结构为含氟聚合物(图1中黄色部分),氟精细化学品规模小且未涉足氟碳化学品业务。目前,有机氟产业相关的萤石、F142b等关键原材料,地处自贡的氟材料公司均需从省外(主要为贵州、云南、广西等)采购,而产业链下游客户又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欧美等经济发达区域,“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形势不容忽视。

(二)进口依赖率居高不下

目前大量高性能氟材料产品在国内仍处于空白,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电子领域使用的高洁净度氟化学品(PTFE、PVDF、PFA、PFR),-50℃级偏氟醚橡胶、直链型全氟聚醚润滑油技术水平差距趋近20年。装备加工精度与自动化能力不足,国产材料质量稳定性差,难以满足高可靠性的要求。

(三)优秀科技人才和技术引进难

受限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氟产业优秀科技人才资源相对短缺、信息渠道来源单一、科技资源缺乏系统化利用等弊端日益明显;高层次人才、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凸显,制约氟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

(一)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氯-氟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势

结合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开展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统筹规划等工作,根据现有氟材料技术优势、市场需求、行业特点,以自贡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氟化工产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端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打造国际一流的具有规模、技术、资源和成本优势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谋划布局氟材料下游制品加工项目,积极发展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可熔性聚四氟乙烯等制品加工生产线,以及锂电池密封材料、智能穿戴氟橡胶产品生产线,加快填补相关产业空白。

(二)加快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围绕1+1+N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氟化工产业的目标,以建设自贡“川南新材料产业基地”为基础,积极争取晨光院集团关联企业在布局全国氟产业链新项目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加快发展氟聚合物、电解液材料、氟碳化学品、氟精细化学品4个细分业务,力争建成百亿级“氯碱化工—氟化工新材料”一体化产业集群。强化项目用地、天然气、电力以及氯碱项目卤水资源等方面的保障,加快形成高性能有机氟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优势。

(三)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加大专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力度

建立健全国际技术合作体系,通过政府推动、科研联动、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贸易相结合的机制,加强与国际头部企业在含氟精细化学品方面开展深层次技术交流合作。推进人才“一企一策”,对住房、安家补贴等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到企业急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等人员;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才给予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或者分期发放,帮助企业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关于促进我省生物质能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背景】

我省是农业大省,蕴含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具备良好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基础。据统计,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农作物秸秆4212.24万吨,人畜粪便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可推动大规模生物质燃料制造、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此外,餐饮业产生的大量动植物油脂类废弃物,也提供了丰富的基质。目前我省年产沼气10亿立方米,发展数量和规模最大,居全国第一,建立了以县乡村三级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但我省生物质能技术起步晚,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存在问题】

(一)家底有待摸清,技术创新阻力较大。生物质原料来源分散,集中收集半径大,尚未建立生物质原料的资源保障体系,分区域生物质产业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开发中存在资源竞争和供给不足的问题。生物质能技术尚未成熟,效率低下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前期建设成本高,回本期限长,无价格优势。

(二)应用示范有待加强,落地实践转化不足。现有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利用产业链较为脆弱,原料来源分布于农家散户,难以形成规模化开发;尚未形成种植、收集、储存、运输及加工利用的全产业链条;生物质能产业集聚不强,关键性配套设备研发和生产力度不足,生物质能源转化效率低下。

(三)政策体系尚需优化,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生物质能产业经济政策尚不完善,补贴落实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在非电利用领域,尚未明确建立生物质能激励和补偿机制;缺乏高值化市场竞争优势,投资方回报率低,投资积极性不足;生物质能产品类别多样,除国标外,多数标准为非强制性行业推荐标准,标准实施和监管缺失。

【建议】

(一)结合省情实际,探索设计生物质能创新研发路径。

一是加强生物质资源基础调查,探索规模化开发和利用新途径。整合优化能源、化工、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既有要素,全面摸清我省生物质资源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技术路径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综合考虑生物质资源异质性,探索规律,优化生物质采收、储蓄。如木质类废弃物宜加工为生物质固体燃料,废弃油脂等可加工为生物液体燃料,草本类废弃物可经厌氧发酵技术生产沼气,引导生物质能开发多向发力。三是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突破技术产业化瓶颈。鼓励产、学、研合作,打造生物质技术和产业创新联盟,在生物质固化成型、生物质热解气化、液体生物燃料制备、成型燃料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生物质资源利用和转化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打造生物质技术创新产业链,推广技术应用与示范。一是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因地制宜建立原材料供应链。以农业剩余物为重点开发资源,探索集收集、转化、消费为一体的生物质能商业化开发利用模式,突出企业在供应链上的主导作用,原料基地建设的调节作用,建立供需匹配的电商平台,广泛开展供需信息的收集、处理、融合与分析,建立“企业+农户+原料基地”的供应链。二是开展成熟技术示范工程,打造生物质能利用样板和标杆。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开展技术试点示范,推动生物质能利用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多样化、多联产的循环利用模式发展。抓好畜牧业重点市县规模化养殖沼气工程建设,推进成、德、眉、资规模秸秆固态成型燃料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以点带面。三是统筹城乡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分布式能源低碳网络系统形成。结合生物质资源的区域异质特征,完善规模化生物质原料收集、规模化沼气生物净化与提纯、沼气发电、余热利用等配套装备,构建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系统,形成多能源耦合、多种网络互通的综合能源体系。

(三)优化政策机制设计,营造良好产业环境。一是推进生物质能运营机制模式创新,扩大生物质能市场应用规模。制定保障性收购生物质能政策,在源头建立生物质能优先利用机制。研究有关市场准入的规范和标准,从产品质量标准、收购价格、价格分摊机制及支付程序等方面加强对第三方接入企业接纳生物质能产品的监管,确保生物质发电项目绿证交易优先权和生物质能电力配额优先享有权。二是构建统一高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引导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掺烧生物质发电项目、秸秆燃料乙醇制备技术、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锅炉供热等技术研发和升级改造,给予一定优先审批、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通过绿色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采用杠杆租赁融资、资金担保方式,疏解生物质能企业前期固定投资成本大的困境。三是构建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提高生物质能利益关联主体绿色属性认知。以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与开发的突破口与试验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牵头,推动农户和企业协商,统一收集价格、收集区域,降低原料收集成本和储存成本,构建政府、技术企业、农户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形成政策鼓励、商业激励、自愿参与结合的多向引导机制,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关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促进我省共同富裕的建议

【背景】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取得新成效,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但我省与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存在问题】

(一)民营经济增长乏力。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低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走低,从一季度的62.2%降低至年度的52.2%。民间投资持续低位运行,增速降至近年来新低,缺乏后续持续增长动力。

(二)市场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民营经济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2021年四川省登记在册的民营经济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达70%以上,与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民企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省民营企业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9%)和农林牧渔业(10.3%)。

(四)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负担较重。受银企信息不对称、抵押品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影响,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存在社保缴费负担较重、用电成本较高等问题。

(五)民企社会责任感淡薄,促进共同富裕意识较低。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促进共同富裕思想认识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感淡薄,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性建设较缺乏。

【建议】

(一)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是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有效落实四川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实施意见,依法、平等、妥善处理涉及民营企业案件和产权纠纷案件。二是多举措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融资增信,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措施。三是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体制,在项目审批和融资中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深入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治理。

(二)加快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重点支持工程,提供转企升规行政审批等便捷服务,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持续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针对拟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有关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发展战略、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诊断咨询辅导,助力完善企业治理机制。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民企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探索技术创新的股权激励模式,加大对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四是推动数字化赋能民企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数字产业新赛道,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和试点民营企业。

(三)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民企的市场和行业准入门槛。一是继续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二是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集成电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长、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领域。三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四川省“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服务业“双千升规”行动,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切实推动降低民企各类成本。一是严格落实国家和四川省“民营经济20条”等对民营企业减负措施。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率政策,阶段性降低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依法依规进行相关税费减免。二是鼓励探索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路径。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推进债券产品多样化建设,风险可控条件下适当降低债券融资市场门槛。引导民营市场主体主动积累商业信用,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

(五)激发民企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积极性。一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宣传力度,增强民营企业参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意识和担当。二是提高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促进共同富裕重要性的认识,民营企业通过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参与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三是研究制定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激励政策,加强民营企业中共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发挥其中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拓展民企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的渠道。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保障和提高员工权益,基于自身相应能力履行慈善公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初次分配中健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再分配中诚信守法经营,依法纳税;三次分配中积极探索慈善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二是加快民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聚焦省内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等,鼓励龙头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三是鼓励民营资本积极投资于民生,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教育、医疗、体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