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聚焦2023年全省两会

【两会时间·履职风采】持续关注四川清洁能源发展,积极贡献农工党智慧力量

2023-01-12 15:08:38  来源:省委会机关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优势,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省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在省两会上,农工党四川省委带来了《关于推进我省能源结构多元化 加快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议》集体提案。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何苹说,当前四川在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中还存在能源供给侧结构失衡、能源安全脆弱性日益凸显、清洁能源产业人才短缺、技术转移转化不足等问题,由此,农工党四川省委提出“建立健全清洁能源产业政策、标准、技术管理体系”等多条建议。“我们将持续关注四川清洁能源发展,并积极贡献农工党的智慧力量。”

关于推进我省能源结构多元化

加快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近年来,我省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能源生产结构持续向清洁低碳化发展。2021年末,四川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达8947.0万千瓦、较2016年末增长26.1%;页岩气产量143.4亿立方米,较2016年增长3.1倍;全省风电装机达527.3万千瓦、较2016年末增长3.2倍。我省虽然在水能资源、页岩气、风能资源等方面具备较大潜力,清洁能源占比较高,但在能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问题

(一)能源供给侧结构失衡,威胁能源安全

四川“丰水、富气、少油、贫煤、风光集中”,形成了以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2021年水电占比高达77.95%。作为中国水电第一大省,常年自给自足,同时还承担了“西电东送”的战略任务。但过度依赖水电,在遭遇干旱缺水的极端情况时,电力供需将严重失衡,对我省经济发展乃至全国能源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二)清洁能源产业政策不完善,社会资本难以进入

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占比逐年上升,也给多晶硅、储能等上下游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在清洁能源及相关行业实际发展过程中,配套支持政策不完善、行业标准混乱,而国有企业在项目拓展中占据绝对优势,形成市场无形壁垒,不利于吸收社会资本的投入,阻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清洁能源产业人才短缺,技术转移转化不足

虽然我省近年不断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但从总体上看,人才的培育与管理在体系构建、政策扶持、执行力度等环节仍存在短板,无法有效的形成人才梯队,难以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难题。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转化动力不足、权责不清晰等问题。追求“短平快”的眼前效益项目较多,未能实现在全产业链条的长远布局。

二、建议

(一)强化能源管理、优化能源结构,供需两端挖潜

一是水电为主,储能调节。加强水电供给侧的自身安全保障,支持和鼓励水电开发企业通过采用抽水蓄能、氢储能、电化学储能等多种储能形式,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电开发及相关储能配套建设,快速形成电力生产企业对电力供给关系的自我深度错峰调节能力。

二是优化结构,多源互补。加大“风光氢”等清洁能源占比,统筹水电开发,安全有序发展第四代核电。鼓励有条件的社会资本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清洁能源的生产,完善微电网、存量小电网、增量配电网与大电网间的交易结算、运行调度等机制,实现多能互补。

三是自身挖潜,绿色节能。挖掘传统非供能企业的能源开发潜力。支持和鼓励环保、钢铁、化工等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耗,挖掘生产过程、副产物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鼓励自发自用,减少外部能源消费。

(二)建立健全清洁能源产业政策、标准、技术管理体系

一是行业发展,标准先行。在新兴发展领域,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需要花大力气做好规范标准的本地化、实用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趋势、规律层面的支持。采用“标准+”的效应,带来“发展+”的良好结果。

二是政策保障,充分利旧。依托政策保障,推动既有设施与清洁能源的高效协同,建立电力规范交易市场机制。补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和回收,推动既有储能设施(分布式储能)规范上网,实现充放一体、供需互补。

三是有序建设,布局长远。新能源及储能技术已迎来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应进一步落实行业建设标准、质量标准、设计手册等指导性文件,推动“源网荷储”“光储充放”和“移动式微网”等技术的迭代发展,实现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的梯次接续。

(三)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实现人才平台共建共享共赢

一是创新驱动,集群发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水电、光伏、氢能等能源产业以及输变电、燃气轮机、绿色交通等相关上下游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实现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推动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增长。

二是外引内培,人才为要。与川外高校开展省校战略合作,扩大高校“朋友圈”,采用多种柔性机制引进院士、杰青等高水平专家团队服务我省能源产业建设。在川内重点支持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具有能源领域优势学科高校赋能或新设“能源学院”,在能源领域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行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是平台共建,加速转化。鼓励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联合组建清洁能源发展基金,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平台体系建设。探讨建立清洁能源产业联盟和平台公司,加强新能源技术分享;建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形成清洁能源项目审批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