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扶贫路途艰 心有大爱苦亦甜

作者:周烈平  审稿人:  单位:巴中市委会  时间:2018-12-17 18:16:17  阅读次数:

他是困难群众贴心的知己,他让山野乡村不再沉寂;在屋内庭院,田间地头,都有他入户访谈暖心入肺的话语,都有他嘘寒问暖的体恤;寒来暑往,春去冬回,他在扶贫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奔波的脚印……他就是农工巴中市经济科技支部副主委、市政协办信息中心主任谭浩。

01.jpg

四川省巴中市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党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老区人民传承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全民投身脱贫攻坚洪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谭浩作为其中的一员,如一朵浪花,在时代的乐章里跳跃激荡。

抓铁留痕:283次贫困村的往返

“何阿姨,最近在忙着收粮食,您的腰怎么样啊?”“谭主任,你又来看望老婆子啦!放心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挺得住!”2016年8月17日早上,当谭浩又一次来到贫困户何秀光老人家里时,和往常一样,首先问及老人的身体状况。何秀光老人已经73岁,丈夫早年过世,儿子年外务工出了意外,儿媳丢下嗷嗷待哺的小孙子一去不回。20年来,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孙儿长大成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起整个家庭。

2016年3月,谭浩被安排到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新办事处挂职锻炼,分管贫困村东华村的脱贫攻坚。东华村是全市第一批退出的贫困村,很多方面都没有经验可借鉴,他带领扶贫办一班人将办公地点搬到了村上,每天都在群众之间走访了解,宣讲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政策,协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田间地头和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耐心详细解答,以务实良好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东华村在脱贫攻坚中先后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得到了巴中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并推广到全市学习参考。

挂职期间,谭浩前后往返东华村283次,合计走访群众800余户2000多人次,群众的困难、心声、建议以及帮扶后的改变,这些点滴记满了3个笔记本。村社道路硬化、村阵地改造升级,10口山坪塘整治、土地流转承包成立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强,伴随着这一步一步坚实的脚印,看到东华村成功首批退出贫困村,困难群众通过政策、技术帮扶富起来,谭浩由衷的感到开心快乐。

踏石留印:31个乡镇164个村的走访

2018年4月23日早上7点,谭浩与巡回帮扶组的共四位同志就从鼎山镇出发前往联通村了。刚接到通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贫困县退出国检,市里提前进行预检,要求巡回帮扶组限时对督查范围内的每个村进行全覆盖督导,全面深入掌握具体情况并及时反馈上报。8点,谭浩和小林就从村部走小路去交通不便的1、2社。由于刚下过雨,乡间小路杂草丛生、泥泞不堪。一路上他俩都走得很慢很小心。但由于脚下打滑,在下一道坎的时候他全身失控“飞”了起来,幸好当时抓住了路边的小树,可是全身上下到处都沾满了稀泥。见到这种情况,小林对他说:“咱们先回去把衣服换了再来吧!” “从这里回镇上,往返一趟至少需要两个小时,那今天上午就等于白费了。我没多大问题,咱们继续前进吧!” 谭浩坚定地说。当满身泥泞的他出现在群众面前时,大家的眼里满是吃惊,群众对他们工作更加的赞赏和支持。

2017年8月1日,谭浩被派往巴州区协助脱贫攻坚工作。他先后在巴州区纪委领导的脱贫攻坚暗访组、巴州区委组织部领导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巡查组工作。在近一年的脱贫攻坚督查中,他先后深入31个乡镇164个村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宣讲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倾听困难群众心声,及时整理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限时整改。

进村入户是督查工作的家常便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是他们的日常写照。一年来,谭浩沐风栉雨、披星戴月,他中过暑、受过冻、挨过饿,但是当看到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困难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感觉这一年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是无悔的。

帮扶留情:159次贫困户的倾注

“谭主任,这周六我家杀年猪,请你和家人一起来喝刨汤!”“刘叔,早上好,感谢您的盛情!这个周末我就不来了,下周一我到您家来,看下你的‘万元圈’发展状况,要记得按时给家禽圈舍消毒哟。”2017年11月28日一大早,谭浩就接到了巴州区鼎山镇康民村刘大朋的电话。电话那头,谭浩能清晰地感受到老人的喜悦,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让他也瞬时变得开心起来。

刘大朋的老婆2002年搭乘乡村线路车时出了交通事故,肇事司机无力赔偿,只能贷款安葬了妻子,独身抚养年幼的两个儿女。这些年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大,实在是无力偿还贷款。巴州区率先扶持部分贫困户发展“万元圈”、“万元塘”、“万元林”政策出台后,加上又有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的帮扶,老刘也看到了希望和奔头。苦于多年贷款未还,老刘发展“万元圈”的申请迟迟没有得到批复。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谭浩积极与老刘贷款的农村信用社联系,恳请他们在政策范围内予以最大的支持。通过不懈努力,信用社的同志给老刘这些年欠下的利息减免了三分之二。看到老刘高兴而又迟疑的身影,了解到他家中只有还款的本金时,谭浩决定再扶他一把,自己拿钱帮他垫付了欠下的利息。从镇上信用社走出来的时候,谭浩从这个头发已然花白的汉子眼中,看到了轻松与解脱,更看到了坚毅与希望。很快,老刘申请的“万元圈”工程批复下来了,小额信贷也同意贷款5万元给他发展养殖。老刘的心宽了,眼睛亮了,走起路来都带着风,多年未见的笑容时常挂在了脸上。

谭浩挂包了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康民村五社刘大朋、刘大平、刘大安三户贫困户。三年来,他先后159次奔赴贫困户家中,为帮扶户宣讲党和国家惠民政策,通过实地调研讨论为他们制定帮扶措施,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一些物资帮助,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拉亲戚,结对子,谭浩和挂包帮扶的三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处处留心  收集107个问题提炼出20余篇建议

“人家都是市里的领导,能解决我们的小问题吗?” “老人家,你放心,你家的安全饮水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面对村民们的议论、贫困户的不理解,谭浩与群众耐心沟通,从未轻言放弃。通过多方的协调努力,结对帮扶的刘大安终于用上了自来水。还根据群众的反映撰写了《多措并举  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难题》的建议,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采纳。

三年脱贫攻坚工作,500多次帮扶走访、巡查督导。谭浩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农工党员、是政协人,处处留心脱贫攻坚中的困难与问题。他一边开展扶贫工作,一边收集整理问题及意见 107条,共撰写报送《关于加强脱贫攻坚中项目资金监管的建议》《关于发展特色产业 助推脱贫攻坚》《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确保农民利益的建议》等20余篇建议,得到了市区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关于加强脱贫攻坚中项目资金监管的建议》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经市委会报农工党省委并转报农工党中央。

“三年的扶贫经历,零距离与群众交谈交心,脚踏实地为人民出智出力,既得到了心灵的净化,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农工党员的意义和责任。”这是谭浩常说的一句话。用爱理解包容,让心更近更暖,扶贫工作之树也定会开出绚丽之花,结下甜蜜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