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40年——德阳市农工党员40年“祖国成花园”初心践行历程

作者:喻晓钢  审稿人:  单位:德阳市委会  时间:2018-12-19 19:49:35  阅读次数:

喻晓钢  农工党德阳市委原副主委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我也许不能成为高山仰止的存在,但我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朽的业绩。今年以来,农工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了“三学一讲”主题活动,倡导“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要求每一个农工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做一个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农工党人。这个话题沉甸甸的,让苦思冥想,反复考量,我做到了吗?回首往昔岁月,作为一个农工党人,作为一个林业科技人,我是否一本初心,始终坚守,按着我心中的希望和追求在做人?事呢?40年来“祖国成花园”初心践行历程像电影一样,回放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

“傻财神爷”成功了!

1977年,导致社会倒退、人民贫穷的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了,“废止”了十年的“高考”终于恢复了。1978年12月,中断了十年的高考终于开始了,我同全国570多万青年一道参加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高考,结果,我有幸地成为了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大学的殿堂,被四川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录取,开始了新的征程……

1978年3月,在我离开家乡去学校的头天晚上,父亲拿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籍给我,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父亲没能完成的事,希望我能继承下去”,我接过父亲手上的书,认真地看了一下,发现是苏联著名园艺大师米丘林先生著的《米丘林全集(第一卷)》,我很激动,米丘林先生是每一个园艺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生都是在为“把我们苏维埃祖国变成百花齐放的果园”而奋斗。我默默地翻开书籍,在扉页上看见了父亲二十多年前(1956年)写下的一段话:“以他为师,向他学习。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要使:祖国成花园,人们更富裕。”从此,父亲这段话就成了我毕生奋斗的目标,要使“祖国成花园,人民更富裕!”

01.jpg   02.jpg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江县农业局果树站。我工作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到中江县太平乡从事果树栽培技术服务指导,当时那地方是中江县果树栽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而且还有全县唯一的一个果品加工厂,我感觉在那里肯定会大有作为的。1982年2月初的一天凌晨,天还没有全亮,我在站长钟坤富的陪同下,身穿厚厚的军大衣,冒着凛冽的寒风,乘坐着敞篷大卡车向白象乡出发,一路上青山不在(都是荒山秃岭),茅房破屋(人民都还很贫穷),让我心情格外沉重,不过,越是艰难困苦的地方,正是我辈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我踌踔满志,为了搞好果树栽培技术服务,我用了两周的时间,走遍了太平乡的山山水水,彻底清楚了那里果树生产栽培现状,古老的果树以梨树为主,新发展的果树以柑橘为主,间搭一些李、杏、枇杷等小水果,总的是栽培管理极差,不仅枯枝没有修剪,而且病虫害十分严重,致使很多生长到盛果期的果树生产力低下,产量不高。我整日穿插于田间地块,向老乡们讲解果树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可是老乡们听不进去,仍然我行我素,在他们眼里我这初出校门的学生娃懂啥果树栽培技术,他们在生产中干了几十年咋都比我强。我很苦闷,苦学了四年的知识用不上,没人听,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无用。我把自己关在屋里,脑子里尽是栽培管理极差的太平乡果树,要怎样才能恢复树势,增产增收,苦思冥想三天后,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果树技术联产”。那时,农村刚刚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生产自己做主了,生产队的果树也都分配到一家一户。要让那些分散管理果树的农民都听你的,唯有“技术联产”,让他们有所收获……

1982年2月末的一个逢场天,我把果树栽培最多的土城村6、7、8三个队的队长约到我的寝室里,给他们详细地讲解了“果树技术联产”,告诉他们每棵柑橘树每年给我1毛钱技术咨询服务费,我保证让每棵柑橘树增产10斤,若达不到,我每棵柑橘树赔偿1毛钱。那3位队长凑到一起仔细地算了一笔账,罐头厂柑橘每斤收购价0.23元,若每棵柑橘树增产10斤,就是增收2.3元,一亩地平均36棵柑橘树,就能增加收入82.6元,仅付出技术咨询费3.6元,若没能增产,每亩地也能增加收入3.6元,只赢不赔划算!他们决定就这样干了,回去和生产队的村民们一说,这稳赚不赔的买卖谁不干谁是“傻子”,瞬刻间我就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傻财神爷”了。这3个生产队平均每个队有柑橘树七、八百亩,我一下就与他们签了2300多亩柑橘的“果树技术联产”合同,就把完不成任务的8280元的身家与村民们联在一起了,现在想起来都还有点后怕,当时我每月收入48.5元,一年收入582元,假如我失败了,不吃不喝,我都得赔14年啊!在我耐心细致的“指导”下,那一年,这三个队的柑橘丰收了,平均每棵柑橘树增产25斤以上,最多的达到50斤以上,累计增产5700多斤,增收超过13万元,家家户户笑呵呵。三个队长拿着用红纸包裹着的咨询服务费找上我,谢谢我对他们的指导,可是我没收。一是我是拿了国家俸禄的,技术服务是我的工作;二是“果树技术联产”在那时还没人干啊,对与不对,我都没敢告诉单位,我若拿了这钱,虽然离“万元户”不远了,估计单位就要叫我走人了!

敢叫荒丘变青山

1983年,国务院批准德阳建市,一纸调令,我就被德阳市林业局征用了。1983年9月的一天,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坐在东摇西摆的公共汽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翻越三王庙的山脊,从中江,过金堂,到广汉东南乡招待所德阳市林业局筹备处报到。看到车窗外满目荒山秃岭,心中浮想联翩,这树都稀稀落落的,林业是干什么的?在广汉县东南乡招待所8平方米的市林业局筹备处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将要与我一道改变命运6个人。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林业干些啥子。

1983年10月,我们从广汉县迁回德阳市区,德阳市市中区林业局合署办公,我被安排到德阳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我们策划的德阳市第一个伟大的绿化工程就是东湖山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东湖山是东湖水库附近的群山,这个水库是原德阳县在1964年前后修建的一座用于农业灌溉的小型水库,附近群山上的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食堂化”就要被砍光了,修水库时几乎清剿一空,而且表土层也用于建造水库大坝,在那里植树,困难之大,真是难以想象。我和单位同事与市水电局的有关同志一道,围着东湖山,从山下到山上,反复来回跑了无数遍,最后分片规划处各单位义务植树地点。同年3月,我们组织德阳市区内各机关单位和市属以上的厂矿共出动32500余人(次),在东湖山开展义务植树,并实行分片包干的“三包”(包栽、包管、包活)责任制任务落实到单位人头。当年的义务植树栽植任务完成的很好,但是成活率不尽人意,原因是土层太薄。第二年,也是在这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效果也十分不理想。

1986年初,新一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又将开始了,原定一干五年的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若继续这样干毫无结果的干下去,势必影响市区干部职工群众义务植树的积极性。我们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以建造“纪念林”的方式继续在东湖山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我们先后策划了“三八林”、“五一林”、“五四林”、“七一林”、“八一林”等纪念林,男女老幼都植树,士学工商齐上阵,计划通过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努力,让东湖山重新披上绿装,叫附近的荒丘变青山。东湖山大坝两侧的山坡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当年建造水库大坝,主要土块都是在这里挖取的,剩下的不是土层瘠薄,就是岩石。谁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经过反复考量,决定由敢打硬仗的二重和东电两大厂的工人老大哥来完成,把“五一林”建造在这里。

03.jpg

我负责“五一林”的策划、监督和指导。每天,我第一个来到工地,指导工人们保质保量的挖造植树坑。早春三月,气候仍然十分寒冷,可是两大厂的工人们却仅穿件背心在那里打窝,还汗流浃背。那里的植树坑实在不好挖,工人们用钢钎、铁镐使劲地敲打着岩石,手磨破了,血泡堆积了,植树坑挖掘进度仍然很慢。我告诉他们可以用爆破的方式,先把岩石土层震松,再挖坑就容易了。他们接纳了我的建议,很快就把炸药雷管拿了过来,由工人中有丰富爆破经验的复原退伍军人实施爆破。随着,一阵阵“轰隆隆”的响声,岩石土层被震松了,工人们挖起坑来就迅速多了。植树坑验收后,我叫工人们把坑边的细土回填到植树坑里,告诉他们这样植树成活率会高一些。植完树后就是浇“定根水”,这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可是,取水的地方离植树的地方太远太高,若是一般的单位,那还真是有几分为难。还是工人阶级力量大,他们从厂里运来了水泵、水管,建造永久的提灌设施,方便从水库中抽水上山,保证了日常的浇水管理,及大地提高了苗木成活率,秋季验收时,这地方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85%,是历年义务植树的最好成绩。

通过全市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而今的东湖山已经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了广大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可有谁知?当年这里千军万马战荒山,山上山下红旗飘,市长市民同植树的动人场面是何等的振奋人心,是何等的催人奋进!我作为参与东湖山绿化的策划人、参与人、见证人,看见东湖山今天的成效,又是何等的自豪!

一份提案带来了一片绿荫

龙泉山是德阳丘陵的标志之一,起于罗江的金山,横贯穿越旌阳从广汉出市,过去缺树少林,满目一片荒土。建市初,我们策划在这里建设一道绿色屏障,建造“龙泉山万亩林带”,北起罗江金山破庙梁子,南止广汉连山九洞桥,全长54公里,计划造林三万亩。1986年1月,龙泉山万亩林带工程正式启动,我和同事们一道沿龙泉山脉调查规划,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生态林、经济林、公益林分片配置,市财政划拨资金50万元用于造林,年末累计造林8300亩。形势无限好,已是到黄昏。第二年,市财政没有再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力继续造林。1988年初,龙泉山万亩林带工程被迫下马,龙泉山条块状不成片的林地成了德阳林业人心中的痛。

04.jpg

15年后的一天 (2003年),时任德阳市常务副市长的刘哲同志到德阳市林业局检查工作,在座谈中,刘哲副市长希望林业人在绿化德阳上多做贡献,资金上有困难,市上会大力支持,力争把德阳建设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德阳。我听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机会来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龙泉山万亩林带造林可能“起死回生”,德阳林业的发展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第二年(2004)年的政协会上,我提交了《加快龙泉山绿化长廊建设》的提案,建议加大投入,齐心协力,尽快加快龙泉山万亩林带建设,让龙泉山绿色长廊成为护卫德阳市的绿色屏障。提案得到了市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市政协重点提案,提请市政府办理,时任市长方小方在签署意见,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办理。

事后,德阳市林业局组织人员认真调查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编制了“一山两岸三线”的城市森林工程规划。2015年3月,德阳市委、政府在市区黄河路广场举行“城市森林工程”启动仪式,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绿化委员会主任方小方发表讲话,德阳市城市森林工程建设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和市区机关、驻军、学校、企业等代表近2000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并在现场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随后十来年中,市财政安排数千万元资金用于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德阳市委、政府各级部门和学校、工厂、企业领导、职工、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参加了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人大林”、“政协林”、“青年林”、“美丰林”、“南公园”、“北公园”等造林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4%,人均生态休憩用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2014年3月被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四川省森林城市”,2014年9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让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新德阳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就是“一份提案带来了一片绿荫”。

05 东湖山郁郁葱葱.jpg 373DDF3669A243CBB5D56D1D8163D6FC.jpg    


永不放弃促成保护区设立

龙门山脉是德阳西部的生态屏障,海拔四五千公尺的川西“屏立地貌”阻挡了西北利亚寒流,使这里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红豆杉、银杏、珙桐、独叶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其中,煤、磷、铁、石灰石各种矿藏十分丰富,是大自然赐予德阳人民的宝贵财富。德阳市伐木厂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立起来,数千林业人都在那里讨生活,与那里有了深厚的感情。1997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即将实施,那里的林业人也将由伐木人转变为“护林人”。突然,有一天,一条信息让伐木厂的工人们震惊,绵竹一位农民企业家要托管市伐木厂,要在那里大肆开矿。一位伐木人找到我,问我怎么办?我沉思着,究竟该怎么办?在那里划一个自然保护区,用法律把那里保护起来。1997年底,我找到省林业厅野保处分管这项工作的张黎明先生,把我的想法向他倾述。张黎明先生多年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尤其是对大熊猫极其栖息地保护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在大熊猫保护领域有“熊猫大叔”的美誉。他听完我的建议十分赞同,感觉在那里建一个自然保护区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可以把大熊猫岷山B种群分割的区域连接起来,使之更加有效地把大熊猫岷山B种群保护起来。我们先后在什邡、绵竹两地的龙门山区调查规划,从长河坝到唐家河、从通溪河到板棚子、从小木岭到城墙岩,我们爬山涉水,晚宿岩窝子、饿食干馒头、渴饮山泉水,走遍了那里的山山岭岭,九顶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了初步轮廓。最为困难的是在这个区域有两条沟,黄水河和清水河,那里是伐木厂多种经营的磷矿开采区,按照国、省保护区建设有关规定,这种状况是不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我数次赶赴省林业厅保护处向胡鐵清处长和邓祥遂处长汇报,希望能为保护好这块大熊猫B种群中间地段做点事情。我隔三差五就跑一趟省厅保护处,磨破了嘴皮,说干了口水,绝不放弃,哪怕有一份希望,我都花费百倍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帝”,邓祥遂处长亲自率领有关专家学者到龙门山区调查,最后,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专家们建议把黄水河矿区和清水河矿区独立划出来,先把保护区建立起来,等那里矿采尽,工人安置完后再划进保护区。我们随即用最短的时间把市伐木厂分割成两块,黄水河和清水河为一块,面积仅有2700公顷左右,百分之九十的国有林面积,我将其划入保护区,由将要成立的小木岭管理站管理。

为了加快保护区建设,1998年初,我们与什邡、绵竹两市政府协商,由两市政府先向德阳市政府报告,分别各自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德阳市政府收到什邡、绵竹两市政府的请示后随即批转德阳市林业局办理,接到指示后,市林业局立即组织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再一次对龙门山脉自然资源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将《九顶山自然资源多样性综合考察报告》和《关于建立九顶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意见》上报市政府。

微信图片_20181219201141.jpg

时任德阳市政府市长徐松南自小就生活和工作在龙门山脉下面的绵竹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厂里,对那里的山水和风光有特殊的感情,他亲自审阅了这两份资料,指示加快办理,并亲自签署了向省政府申请建立九顶山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请示。副市长王远辉、斯泽夫两人则亲自到规划为九顶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区域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1991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四川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终于把大熊猫岷山B种群栖息区域连成一个整体。通过林业人无数年不懈努力,九顶山大熊猫极其栖息环境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70%左右,大熊猫的数量也由建市初的3头增加到16头,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恢复,这里真正成为了大熊猫、金丝猴、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和“繁衍地”。我感觉我对德阳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在龙门山脉划了一个自然保护区。因为,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从思路萌发、区域谋划、考察论证、总体规划、报告编写、批准建立、筹备成立都有我的参与。

平凡岗位也能做出不凡业绩

2001年,德阳市林业局让全局所有人员都可以参与中层干部岗位竞争上岗,我也跃跃欲试,准备继续竞争我那干熟了的工作岗位,市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站长岗位,一番讲演,一番比拼,好像就没有了下文。一个周五的下午,局党委书记和局纪委书记找到我,说我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岗位上已经工作十多年应该轮岗了,接着又对我说市林业科技推广站站长岗位得高级工程师担任,问我局里有那位同志适合担任此项工作,让我帮忙推荐一下?当时全局在岗的高级工程师只有我一个。我随即对两位领导说:“我无条件服从”。

我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过去推广站被动接受为主动作为。我走访了以前历届推广站站长,征求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意见;我拜访了省林业厅、林科院的领导和专家,探寻开展林业科技工作的方法。我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林业科技研究与普及推广。我与林业科研院校教师合作,通过联合研究的方式提高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提供研究项目和经费,院校专家教授奉献智慧,成果共享,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任科技推广站站长十年间,先后主持和参与了40余项国家、省、市林业科技研发项目,争取到项目经费数百万元,百分之九十都用于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参与合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0项;实施市级林业金桥工程项目30多项,培育林业新品种7个,推广杨树新品种107杨面积15万亩,贵妃枣5万亩;杂交早熟核桃10万亩,建立各类林业新品种示范基地30余个,面积3万余亩。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们组织广大林业科技人员走出去,到田间、到地头、到场镇、到学校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和科普知识讲座,十年间,我组织参与了近30余场次的科技“三下乡”活动,现场讲课30余场次,散发林业技术科普资料30余万份,受教村民20余万人次。到学校举办《人类的朋友--狼》《野生动物与人畜共患疾病》《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旌湖的鸟类》《诗经与鸟》等科普知识讲座20余场次,5000余人次参加;开展林业科技知识讲座20余场次,参会林业科技人员和驻乡林业科技人员700余人次,培养林业工程师40余位,培养林业高级工程师29位。回首践行初心40年历程,我深深地感到,只要你努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你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回想从事农林工作40年,参与了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龙门山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林业血防工程、大熊猫极其栖息地建设保护工程、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程的所有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德阳市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的9%上升到现在的39.4%;九顶山的大熊猫由建市初的3头增加到现在的16头,这中间都有我一份心力!德阳生态环境优美,绿水青山宜人,喜获森林城市、园林城市顶顶桂冠,这中间还有我一份奉献!祖国逐步成花园,人民逐步在富裕,这中间也有我一份努力!

从事农林工作40年,我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几十项国家、省、市科学技术项目研究和金桥工程项目,取得2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和优秀金桥工程项目成果奖,在国家、省科技期刊撰写和发表250余篇科技论文,取得林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业和园林高级工程师、野生动物保护高级工程师、高级畜牧师、高级农艺师、高级注册咨询师的资格。我先后被评为农工党中央抗震救灾优秀党员、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四川省预防血吸虫病先进个人;农工党四川省抗震救灾优秀党员、四川省绿化奖章获得者、四川省林业拔尖人才、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个人、四川省森林资源管理先进个人、四川省林业产业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金桥工程优秀组织者、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德阳市第六、七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德阳市金桥工程优秀组织者、德阳市优秀科普工作者、德阳市生态环境先进监督员、德阳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先进个人、德阳市第三、四届学术大会优秀组织者。由此可见,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建功立业!也能创造不朽的业绩。

成绩代表过去,是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全民小康,脱贫攻坚还任重道远,我将继续秉承我要使“祖国成花园,人民更富裕”的初心,为完成“两个百年”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我将继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